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3个一等奖!铜梁区融媒体中心4件作品获第26届重庆新闻奖

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06-20 17:58

6月20日,第26届重庆新闻奖(2024年度)评选结果揭晓,共有397件新闻作品获奖。其中,铜梁区融媒体中心报送的3件作品获得一等奖、1件作品获得三等奖。



消息《夙愿七十年,千里送战友》获一等奖,主创人员为唐明兵、周振宇、王加智、邹瑜,编辑为唐平、蒋国明、汪洋。新闻纪录片《我的战友邱少云》获一等奖,主创人员为唐明兵、雷开涛、张献舟、蒋顺心、王加智、蒋避,编辑为赵兴明、唐明兵。新闻摄影《为了70年前战火中的约定——“少云啊,今天我来看你啦”》获一等奖,主创人员为唐明兵,编辑为蒋国明、陈文龙、罗永刚。通讯《一部“破墙”入户的电梯》获三等奖,主创人员为李慧敏,编辑为闻琼。


作为区县融媒体,铜梁区融媒体中心能够一次性获得3个一等奖实属不易。那么,创作过程中有怎样的特别经历,获奖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我们一起去探寻一下。



2023年7月27日是抗美援朝停战协定签订70周年纪念日。结合该时间节点,2023年初,在铜梁区委宣传部的指导下,铜梁区融媒体中心就提前策划拍摄以邱少云烈士生前战友口述抗美援朝历史、回忆少云英雄事迹为主线的纪录片《我的战友邱少云》。《我的战友邱少云》,正好与铜梁区融媒体中心2022年策划摄制的纪录片《寻找邱少云》形成赓续传承少云英雄品格的系列纪录片作品。


《我的战友邱少云》以邱少云烈士生前的战友周学田践行自己和邱少云在朝鲜战争期间相互许下的诺言为主线,讲述了时年87岁的周学田历时6年为邱少云塑像,并跋涉千里来到邱少云故居安放铜像,最终完成了怀揣70年的诺言——送战友邱少云回家的故事。



纪录片《我的战友邱少云》导演唐明兵说,在最初接到任务时就遇到了难题:国内各媒体已经推出过多部以邱少云烈士为题材的片子,如何讲好邱少云的故事,如何讲出新意?


邱少云烈士生前战友周学田的一通电话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在与周学田的沟通和交流中,最终明确了拍摄主题和方向。纪录片于1月26日开机,摄制组赴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地采访,克服了大雪纷飞的严寒和挥汗如雨的酷热等诸多困难,历时5个多月终于顺利完成拍摄。



“我们每天的拍摄时间都超过了12个小时,摄制人员和演职人员长时间在烈日烘烤下工作,有的皮肤被灼伤,有的热得中暑。”唐明兵说,拍摄过程中,每个人都高度配合、毫无怨言,这让他感到非常欣慰。


拍摄完成进入后期制作时,创作团队又遭遇了巨大考验:文稿暂时未通过。对待历史尤其需要谦虚谨慎,力求还原事件的真实经过,所以必须字斟句酌。本片仅是文稿就经历过30多次修改,视频制作也历经了诸多困难。


“我们想赶着在7月27日能够准时播出,收到修改意见后又立即投入工作。制作的那段时间,熬通宵是家常便饭,很多时候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制作人员蒋避说,稍微有点时间,自己就抓紧时间休息,有时候可以一秒入睡。



一遍又一遍的文稿修改,一次次邀请专家审片,这些反复的修改与精心的打磨才造就了如今的精品佳作。不仅纪录片连续多次修改,连消息《夙愿七十年,千里送战友》前后也历经了10余次修改。


是怎样想到从邱少云入手,拍摄出一系列优秀的延伸作品的呢?唐明兵说,最初的想法就是只拍摄一部纪录片。但是在拍摄过程中,随着与周学田老人的深入交流,了解了他与邱少云之间的郑重承诺,并且花了6年时间为战友制作了一尊铜像,又萌生了继续创作电视消息、短视频、新闻摄影等融媒体产品的想法,这也是当下媒体融合对媒体从业者的新考验和新要求。


30多次的文稿打磨,大雪纷飞的严寒,皮肤被灼伤的酷暑难耐,多地奔波的疲惫,夜以继日的创作和修改……拍摄创作的路上,经历过诸多波折和坎坷,但是创作团队从未想过“撂挑子”。他们坚信:认真付出,总会有收获。



“这次获奖,对我们既是鼓励,也是鞭策。”唐明兵说,今后,将持续提升精品意识、创优意识、题材把控意识,进一步开拓思路、转变观念、改进方法,丰富产品形态,创作出更多受大众欢迎的优秀作品。


下一步,铜梁区融媒体中心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全力做强媒体矩阵,一体推进媒体传播平台融合发展;持续加强人才培养,切实锻造本领过硬的媒体传播队伍,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为建设现代化新铜梁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记者 陈世芬

编辑 秦琬淇

审校 蒋国明

专题|每日一歌

铜梁早健康

专题|川渝探探

专题 |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重庆在行动

专题|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