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铜融评论】绞肉机里生蛆!为何监管总在“风雨”后?

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05-28 10:46

近日,浙江余姚一学校食堂绞肉机内发现活蛆一事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这是家长在学校陪餐时发现的。讽刺的是,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由此可以想象,涉事学校食堂的日常卫生状况会糟糕到什么程度?!


通过公布的视频画面可以看到,绞肉机里长了一堆肉蛆。绞肉机生蛆,绝非一日之“功”。腐肉招蝇需要过程,虫卵孵化需要时间,但凡将日常检查、按规操作落到实处,类似这种食品安全问题就不会出现。可现实却是,从食堂操作人员到学校管理层,再到食品安全监管相关部门,直到蛆虫“爬”进公众视野才慌忙“灭火”。责任层层失守,日常监管是否流于形式?


令人愤慨的是,面对暴露出的问题,涉事校方不是第一时间调查整改,而是想方设法加以遮掩,要求家长“不发抖音、小红书和朋友圈”,让他们保持沉默。而事情曝光后,当地的处理不可谓不迅速:教育局分管副局长、市场监管所所长被停职,涉事学校分管副校长被免职,对该校进行立案查处等,显示了对食品安全事故的“零容忍”态度。但看似大快人心的“雷霆问责”,却难掩“不出事不重视”的怪相,一些食品安全问题甚至要靠网络曝光来倒逼解决。这是否仍然是形式主义所致?


食品安全问题无小事,而校园食品安全更是直接关乎孩子的健康成长,公众对其服务质量的敏感度更高。但仔细回溯,多所学校都曾发生过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如江西某高校食堂的“鼠头鸭脖”,以及多地出现的“霉变营养餐”等事件,一再挑战公众的信任底线。


为什么一再出现校园食品安全事件?我们需警惕“运动式问责”是否转化为长效机制的落实。停职、免职等问责不是终点,而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起点。若后续只是换一批人继续敷衍了事,而不进行系统性整改,比如引入社会监督、强制“明厨亮灶”、提高违规违法成本等,今天清理的“蛆虫”,明天就会重新“爬”出来!


我们需要的不是事后监管、一阵风问责,而是要防患于未然。因此,必须彻查原因、严惩责任人、堵住监管漏洞、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改进工作作风,避免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出现。


文/溯言

编辑 曾祚

审校 方秀

铜梁早健康

专题|每日一歌

专题|川渝探探

专题|网络中国节

专栏 | 铜梁龙足球 为重庆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