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铜梁区启动三集纪录片《战歌》摄制  重现抗战音乐救国史诗

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04-22 09:46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铜梁籍著名爱国音乐家刘雪庵诞辰120周年,铜梁区融媒体中心与铜梁区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策划制作的三集纪录片《战歌》于日前正式启动摄制工作。该片作为铜梁区委宣传部2025年重点扶持项目,计划于年内登陆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重庆电视台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音乐为载体、《战歌》做主线,讲述抗战时期文艺界激励民众的抗争精神的故事。


聚焦刘雪庵与《战歌》刊物:用歌声唤起民族觉醒


摄制组一行在山东采访《流亡曲》词作者江凌的女儿江华(右三)



纪录片《战歌》每集30分钟,共三集90分钟。以刘雪庵等在抗战期间的音乐创作为主线,展现其与殷扬、田汉等文艺界人士自费创办《战歌》刊物的历程。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刘雪庵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作曲者协会,并创刊《战歌》,成为当时国内唯一专注于抗日歌曲创作的专业刊物。在近4年时间里,《战歌》共发行18期,发表张曙、冼星海、贺绿汀、夏之秋等音乐家的134首抗战歌曲,以及34篇理论文章和2篇鲁艺报道,成为凝聚文艺界抗战力量的重要阵地。


刘雪庵本人的创作更成为时代强音。他与潘孑农合作的《长城谣》,以“万里长城万里长”的磅礴意象,唤起海内外华人的民族意识,其唱片在新加坡等地引发侨胞捐款热潮;与江凌共同创作《流亡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离家》、第三部《上前线》(第一部《松花江上》由张寒晖创作),延续《松花江上》的悲壮基调,通过“打回老家去”的呐喊,激励民众投身抗战。此外,他为郭沫若新编历史剧《屈原》配乐,将《橘颂》《雷电颂》等诗篇转化为舞台艺术,以文化力量推动救亡运动。


采访当天正巧是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退休教授丁汝燕生日,摄制组为她贴心地送上鲜花,表达祝福



主创团队阵容强大:权威班底保障品质


纪录片《战歌》由铜梁区融媒体中心资深导演刘占国担纲总导演。作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委员会理事、重庆市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专委会主任,刘占国曾执导《满天晴雪映梅花——红岩英烈杨虞裳》《铁窗诗社》《大后方》《大三线》《破晓——重庆解放密档》等多部历史题材纪录片,擅长以史实为骨、情感为魂的叙事手法。总撰稿赵兴明则是重庆市铜梁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其主创的《破晓——重庆解放密档》《殊胜大足》《品鉴》《记住乡愁》等纪录片曾引发广泛社会反响。他此次将以文学笔触还原刘雪庵等一大批爱国文艺工作者的艺术人生。



摄制组一行到武汉中山公园实地拍摄


制作团队汇聚了重庆市铜梁区融媒体中心与铜梁区电视艺术家协会的精兵强将,涵盖导演、撰稿、摄像、剪辑等专业领域。摄制组已于近期赴武汉、山东、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开展实景拍摄与实地采访,计划通过历史影像、专家访谈、情景再现等形式,立体呈现抗战音乐史的壮阔画卷。



拍摄人员在武汉中山公园认真取景



时代意义:用文艺传承抗战精神


刘占国表示,纪录片《战歌》是对“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生动实践。影片不仅聚焦刘雪庵的个人贡献,更将视角投向以《战歌》刊物为纽带的文艺群体,展现大批文艺工作者在民族危亡时刻“以歌代枪”的文化担当。例如,《战歌》发表的《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等作品,通过街头传唱、战地演出等形式,成为动员民众的强大的“精神武器”。


摄制组在山东师范大学采访



2025年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节点,全国多地正开展纪念活动。江苏省南京市档案馆启动“抗战记忆”征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亦推出百集纪录片《战旗》。在此背景下,《战歌》的制作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正如刘雪庵在《战歌》发刊词中所言:“我们要用音乐的力量,筑起新的长城。”这部纪录片将以艺术化表达,让观众感受抗战时期文艺界与民众同频共振的精神力量。



记者 谢凤

编辑 秦琬淇

审校 蒋国明

铜梁早健康

专题|每日一歌

专题|川渝探探

专栏 | 铜梁龙足球 为重庆而战

红岩忠魂“铁窗下的诗和理想”——刘振美《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