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历史、诗意与精神的三重奏——评纪录片《铁窗诗社——黎明前的诗和理想》
历史、诗意与精神的三重奏
——评纪录片《铁窗诗社——黎明前的诗和理想》
文·张凤鸣
优秀的纪录片总能以独特的视角与表现手法,为观众开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铁窗诗社——黎明前的诗和理想》的创作手法丰富、呈现形式多元,把历史、诗意与精神三个层面的旋律汇流成一部交响,宏大而精微、浪漫而深刻。《囚歌》《自白》《心花》三集影片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连,从展现苦难、刻画精神抗争到表达希望,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情感脉络。层层递进,将红岩革命志士的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娓娓道来,给观众带来触动灵魂的视听盛宴。

第一集《囚歌》视频截图
《囚歌》作为开篇之作,成功地为整部纪录片奠定了基调。导演巧妙地以新中国成立前曾关押在渣滓洞监狱唯一健在的革命者杨俊生老人的回忆为切入点,以他重回渣滓洞缅怀狱友为线索,串联起历史与现实,使观众能更真切地感受那段沉痛历史,巧妙地构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情感桥梁。他的经历为影片提供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与独特视角。
叶挺将军的《囚歌》在本集中成为核心亮点,“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影片通过情景再现,生动地展现出叶挺将军面对威逼利诱时的坚定决绝。演员对叶挺将军的演绎形神兼备,从他坚毅的眼神到铿锵有力的话语,将那种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坚守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杨俊生还回忆起与江竹筠、许建业等革命者共同经历的艰难岁月,他们在狱中秘密传递信息、策划斗争,每一个细节都让观众深切感受到革命志士在苦难中坚守信仰的不易与伟大。这一集为后续内容埋下伏笔,激发观众对革命者精神世界进一步探索的渴望。

第二集《自白》视频截图
如果说《囚歌》是对苦难与坚守的呈现,那么《自白》则是对革命志士精神抗争的深度挖掘。编导聚焦于当时被关押在重庆的“政治犯”以诗歌为武器的战斗,以蔡梦慰的《黑牢诗篇》、罗广斌为陈然创作的《我的“自白”书》等诗作贯穿始终。
昏暗的牢房里,微弱的灯光摇曳,诗社成员们围坐在一起,低声却坚定地朗诵着自己的诗作,脸上洋溢着对敌人的蔑视和对胜利的信心。通过对这些场景的精心还原,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歌在那个特殊环境下所蕴含的强大力量。这些诗歌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成为了革命志士们相互激励、凝聚力量的纽带。例如《我的“自白”书》中“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演员的演绎,让观众深刻体会到革命者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为理想和信仰甘愿奉献一切的崇高境界。
《心花》将情感基调从悲壮升华到希望与憧憬。导演通过对多位革命志士事迹的讲述,展现出他们即便身处绝境,也从未放弃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第三集《心花》视频截图
刘振美这位富家子弟,放弃继承家业,选择投身革命,三次入狱致残仍坚贞不屈,他的“此生入狱何足畏,且看中天日影移”充满豪迈之气,激励着狱友们勇往直前。“最小的诗人”史德端,年仅18岁就遭受牢狱之灾,但他用诗歌治愈身心创伤,“天亮了,生命的苞蕾开花了”,诗句中满是对光明未来的热切期盼。蓝蒂裕在《示儿》中对儿子的深情勉励,《我们也有一面红旗》里对新中国诞生的热切期待,都让观众看到革命志士们在黑暗中种下的希望种子。这些情节与诗歌相互交织,让观众深刻理解到正是这份对未来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在残酷的环境中坚持斗争,直至胜利的曙光来临。
诗歌作为贯穿全片的核心元素,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艺术表达的载体。影片通过情景表演、声音扮演、笔迹仿写等创新方式,将红岩志士们在铁窗内创作的诗歌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些诗歌承载着革命者的信仰、理想与情感,通过新颖的表现形式,让观众跨越时空的界限,与革命者进行心灵的对话,领略到艺术与历史碰撞所产生的独特魅力,让历史以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方式走进观众的视野。
以严谨的态度还原历史,以创新的手法展现历史,以深沉的情感传递历史。《铁窗诗社——黎明前的诗和理想》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文学课、思政课。它让观众看到,在最黑暗的岁月里,信仰的力量可以如此强大,理想的光芒可以如此耀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