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永不熄灭的信仰之光 纪录片《铁窗诗社——黎明前的诗和理想》跨越时空的回响
永不熄灭的信仰之光
纪录片《铁窗诗社——黎明前的诗和理想》跨越时空的回响
文·刘婉诗
当镜头拨开岁月的迷雾,聚焦重庆歌乐山麓的渣滓洞监狱,《囚歌》激昂的回声在耳畔响起,我仿佛看见高墙下一群被锁链禁锢的身躯,在黑暗中摸索,写下那些理想与信念交织的诗行。
最近热播的三集文献纪录片《铁窗诗社》给予观者深深的震撼。该片以淬火般的视角切入尘封的历史档案,揭开囚牢深处那座共产党人用血肉筑就的堡垒——“铁窗诗社”。这不同寻常的诗社,是革命者在濒临死亡的绝境中,依然坚守的阵地和高举的精神火把。

《彷徨》杂志社工作人员戴乐天为《铁窗诗社》题写片名
纪录片通过历史影像,杨俊生、戴乐天等老地下党员的访谈和情景再现,以蒙太奇手法构建多维时空,编织出诗歌作为精神支柱的立体图景。在暗无天日的囚牢中,一缕微光穿透铁窗的缝隙,成为难友们心灵的灯塔。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下,有人默默构思,有人悄悄传阅,甚至有人策划以春节联欢为名,转移敌人的视线,秘密成立“铁窗诗社”。用文明的星火对抗野蛮的黑暗,以诗意的洒脱消解死亡的恐怖。
片中展示了《囚歌》《我的“自白”书》《黑牢诗篇》《筑墙自围》等作品20余首,有自由奔放的现代诗,有简洁明快的竹枝词,还有格律严谨的传统诗词。既有“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这样具象的书写,也有“余生入狱何足畏,且看中天日影移”的浪漫情怀,更有“我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烈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的豪迈气概。
那些写在揉皱的纸烟壳和草纸片上的诗句,每个字都浸透着对信仰的执念。无论是“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的决绝,还是“面对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的超然,都形象地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怀,是镌刻在生命绝境中坚守信仰的宣言。那一排排如轻颤火苗般的诗行,在寒夜里闪耀着思想的光芒,点亮孤勇者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
在如同人间炼狱的血色岁月里,诗歌如普罗米修斯盗取的天火,点燃了革命者不屈的斗志。那些饱含激情的诗句,不仅是革命者对抗黑暗的一盏心灯,更是托起理想的风帆。当镣铐在皮肉上勒出伤痕,诗句却在灵魂深处打下烙印。这些穿越铁窗的韵律,最终汇聚成人类精神最悲壮的抗争,见证着在至暗时刻,人性的星火如何燎原成照亮历史的火炬。
影片结尾,当镜头从歌乐山监狱遗址缓缓拉起,展现出的是今日大重庆山川秀美、人民幸福,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编导用诗意的蒙太奇暗示:烈士们用生命守护的理想与愿景早已实现,那些被火焰淬炼过的真理,已渗透到城市血脉绵延的基因中,在这片历史悠久、英才辈出的土地上发扬光大,续写着新时代的传奇。

刘振美的女儿邓玲教授与西南大学师生在红岩广场缅怀先烈
作为一部红色题材的文献纪录片,《铁窗诗社》以其严谨而生动的讲述、精美而新颖的呈现,成为令人瞩目的佳作。编导用情至深,善于从细节入手,匠心独运地将那段峥嵘岁月娓娓道来。从服装道具的真实还原到镜头画面的精心雕琢,无不彰显创作团队的认真态度与深厚功力。通过极具代入感的场景呈现和细致入微的氛围营造,让历史画面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人物形神皆备,引发共情效应,带来荡涤心灵的艺术感受。
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铁窗下的诗人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黑牢诗篇,也早已冲破时空的藩篱,上升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最悲壮、最璀璨的篇章,成为儿女们血脉中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烈火淬英魂,丹心照墨痕。铁窗倾碧血,绝笔壮昆仑。句挟山河志,诗开理想门。千秋存浩气,万古耀乾坤。
刘婉诗《观纪录片〈铁窗诗社——黎明前的诗和理想〉有感》
乙巳清明李中华书于铜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