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百姓故事】一条铜梁龙,五代“守艺人”
一条稻草龙,在祖孙四代人的托举下,游弋过天空。龙头摇摆起来,在草长莺飞的春日里和万物一起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条舞动的龙,便是国家级非遗“铜梁龙”(铜梁龙灯彩扎、铜梁龙舞),舞动它的人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灯彩扎工艺传承人周建,以及他的父亲周生超、儿子周鹏和孙子周煜程。从祖辈粗糙却灵巧的双手,到孩童懵懂却专注的神情,时间的流逝在这一家四代人身上变得具象化,古老的非遗技艺在他们中间闪烁着传承的“永恒”光亮。
“我喜欢舞龙,也喜欢爷爷扎的龙”
3月中旬,铜梁城区一公园里,周煜程一家正在协助铜梁区实验幼儿园拍摄一则家庭舞龙的视频。周建舞动着龙头,孙子周煜程和父亲周生超跟随其后,儿子周鹏则守护龙尾。为了这次拍摄,他们一家还特意换上了红色的唐装,与舞动的红色龙头和谐地呼应起来。
据了解,这次的家庭舞龙拍摄是区实验幼儿园推进“校家社”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实践一环。该模式以龙舞特色教育为载体,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学前教育创新契合培养,增强孩子体能,培养孩子对非遗的兴趣,帮助他们从身心灵动走向个性丰盈。
今年6岁的周煜程,在半年前加入了幼儿园的舞龙队。“我喜欢舞龙,最喜欢盘龙这个动作,特别酷!”他不仅坚持日常训练,回到家里还要表演给爸爸妈妈看。“我们学校的舞龙队去年得到了金奖,我以后也要拿金奖!”周煜程说。
“小孩有这么大的胆子,会舞龙,有胆量,是个好苗子。”太爷爷周生超今年已经89岁,但得知小重孙的学校要拍摄一家人共同舞龙的视频后,主动提出加入拍摄,以表示他的支持。
拍摄完当天的视频,周煜程又回到学校参加下午的舞龙队训练。“右手在上,左手封把,抓紧抓牢……”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已经掌握了单边、双边两种舞龙形式,以及盘龙、游龙等多个动作。只要打好配合,手里的龙就能轻轻松松腾飞起来。
周煜程在队伍里笑得很开心。他之所以如此喜欢舞龙,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我的爷爷很厉害,他会扎很多龙!”在他眼里,爷爷周建和神龙一样神秘,经常在工厂里一坐就是半天,还时常出远门。过段时间后,爷爷身边就会多出一条条“神龙”。在很多地方舞动起来的龙,就是他爷爷轧制的。
从小沉浸在龙灯彩扎的家庭氛围中,周煜程的心里也埋下了一颗种子:参加幼儿园的舞龙队,长大了也当一名龙舞人。
“站在他们肩膀上,把事业做得更好”
“因为孩子年龄比较小,我们并没有过分强调龙灯、龙舞传承这件事,只是希望他多接触、多感受。”在区实验幼儿园的操场上,周鹏一边关注着儿子的龙舞训练,一边告诉记者。幸运的是,孩子本身就很喜欢舞龙,也在学习美术,这让他们更加笃定培养他学习铜梁龙舞。
说到传承,周鹏是他们家铜梁龙灯的第四代传承人。他的太爷爷周均安是铜梁龙灯传承人之一,爷爷周生超带领他的父亲周建创办了龙灯彩扎厂,他自己从大学毕业后就跟随父亲一起学习龙灯彩扎技艺。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我的父亲扎制了表演龙具,我和父亲跟随舞龙队伍去了北京。”周鹏回忆道,当时他6岁,从没有出过远门。但懵懂中的小少年,暗下决心要成为像父亲一样厉害的人。
10余年后,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逐渐走上正轨,龙灯彩扎这项技艺不仅是谋生手段,还是薪火相传的文化瑰宝。周鹏在大学里虽然学习的不是美术专业,但仍选择回归这项龙灯彩扎的“祖传”事业,并认为这将是自己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
理想固然美好,但对于没有美术基础的周鹏来说,学习龙灯彩扎技艺并不容易。“传承非遗不是吃快餐,更没有捷径,只能持之以恒地静心钻研,才会和手里的竹篾产生共鸣,得到回应。”周鹏说,尤其是站在父辈的肩膀上,他更应该把这项事业做得更好。
在学习手艺之外,周鹏发挥专业特长,将重心放在市场开拓、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他所创办的龙灯公司已经成为铜梁区规模以上企业,是“铜梁龙灯”地理商标唯一授权使用企业。目前,在铜梁区总工会的帮助下,龙灯公司设立了“工匠创新工作室”,进一步探索传承人梯队建设,激发社会群体对龙灯彩扎的传承兴趣。
余生继续钻研,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在完成龙舞视频拍摄后,周建忙着赶回安居镇继续原本的扎制工作。
“我们一年到头都在忙。现在铜梁龙灯、龙舞进入了校园,春节过后就忙学校的订单。现在正在忙安居端午龙舟比赛的节目道具。”周建说,像这样辗转周边和外地扎制龙灯,已经成为他的生活常态。
这几年,有了儿子周鹏的加入,他肩上的担子轻松了不少。更多运营上的事务由周鹏分担,周建得以更加专心地投入龙灯彩扎技艺的推陈出新。他和团队根据潮流发展,不断尝试调整造型、材料,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强化了道具的安全性和观赏性,让龙灯彩扎更符合市场需求。
甲辰龙年,一条作为重庆城市文化推广使者的18米金龙远渡重洋亮相英国伦敦,这条金龙就出自周建之手。为了符合空运的防火标准,周建重新适配新的布料和颜料,进一步提高了龙灯彩扎的制作水平。
目前,周建的龙灯彩扎厂作为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实现了稳定运营,每年都会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年产值近300万元。此外,周建还利用龙灯彩扎厂招收学徒,推进非遗传承保护,至今已经收徒近80名。
据周建介绍,铜梁龙灯彩扎有大蠕龙、火龙、荷花龙等多个特色品种,要想把各种龙灯的形造得栩栩如生,把这门手艺学精,需要一定的美术基础。“目前,能够把龙灯彩扎做得好、坚持做的人,还是比较少。希望能够结合政府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政策,对培养传承人做出更多有益的探索。”周建说。
“扎龙和舞龙要配合起来。光知道怎么扎不知道怎么舞,做出来的龙会让人不好适应,舞得不好看。”因此,周建知道小孙子喜欢舞龙后非常高兴,“忙里偷闲”也要挤出时间陪伴孩子。
他期望着,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铜梁龙灯必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创新发展……
记者 陆雨秋 韦寓及
编辑 何冬梅
审校 蒋国明
铜梁早健康
专题|每日一歌
专题|川渝探探
《重庆新闻联播》报道 铜梁:赏花正当时 “春日经济”活力旺
重庆铜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加快建设民营经济集聚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