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阅享铜梁】卢德龙的格局和野望: 在“求不同”与“求大同”中重塑自我

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02-26 17:44

卢德龙的格局和野望:

在“求不同”与“求大同”中重塑自我

文/赵兴明

 

“春意融墨,艺韵留香。”近日,铜梁文艺界迎来盛事,重庆著名书画家卢德龙书法国画作品展在中国文促会万蚨祥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从卢德龙近20年创作中精选了150件书画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吸引了区内外众多书画爱好者前往观展。特刊发两位区内文艺评论家的赏评文章和诗词以飨读者。

——编者

 

作为当代重庆书画界的知名艺术家,卢德龙颇为独特。他的作品无论出现在哪里,总会像石子入水般泛起层层涟漪。有沉迷倾倒的,也有犀利批评的,各自立场坚定泾渭分明。本文无意和稀泥,只想一探卢德龙艺术追求的内核和路径。开始评论之前,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下卢德龙其人其艺。

 

画家卢德龙在开展式上发言

 

卢德龙,一级美术师、重庆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重庆市书画研究会会长,师承冯建吴、许伯建、徐无闻、毛峰等书画界前辈大师。其书法以魏碑、汉隶为根基,风格取自《石门颂》《石门铭》和石鼓文,熔“三石”为一炉,独辟蹊径而自成机杼‌。其国画作品则博采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孙其峰之长,形成半书半画而又雅俗共赏的独特艺术风貌。

 

这次个展主题为“春意融墨,艺韵留香”。由于开展当日我另有工作安排,就提前一天去看了预展。赶巧,卢先生正在检查布展情况。于是,幸蒙卢先生亲自为我作了展陈和作品的讲解。这让我对卢先生和其艺术追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卢先生温和可亲、不拿架子,而且非常健谈,一个多小时交流下来,几乎都是他在讲,我在听。我注意到,有两个词他惯常挂在嘴边,就是“雅俗共赏”和“市场认同”。扬雄《法言·问神》云:“言,心声也。”于是有了这篇从这两个关键词生发出来,由本及末探寻卢德龙书画艺术的小文。

 

一条“去同存异”的荒径

 

此次个展,卢德龙选取了20余年的150件书画作品。艺术家20余年所走过的艺术生涯,观者得以一眼而阅。中国传统书画讲究“人书俱老”,而卢先生却是一名罕见的少年成名者。卢德龙十几岁时就拜入巴渝书画名家毛峰门下,后又经冯建吴等前辈大家调教,二十出头就崭露头角,在全国书艺赛事中频频折桂。这期间,他的书法作品多以汉隶、魏碑风格为主,取法“三石”和“张猛龙碑”,硬挺与率性相参,形成奇崛雄浑的艺术风貌。然而,卢德龙没有在汉隶和魏碑相融的煌煌大道上止步不前,而是转身踏入深山密林,开始探寻一条独属于自己的荒径。正如卢先生所言,这是一条七弯八拐、时断时续的路,并没有一个既定的山巅能够成为其理想的终点。但方向是一直不变的:“求不同”。

 

国画作品《秋菊能傲霜》

 

卢德龙对书道的追寻最大的“求不同”就是:不是通过博取旁涉来重构自己,也不是杂糅古今来修正自己,而是在“知”中寻找“不知”,在“有”中寻求“没有”,在“同”中逆推“不同”。卢德龙的书法风格一夜异变,似乎所有源头和本来都没有了,不像是化蛹成蝶的蜕变,倒像是虚室生白的逆转。传统意义上形容书法的“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雅逸秀挺”“酣畅华滋”全都用不上了。然而,当观者尚在惊诧失语之际,卢德龙已经开辟出一种崭新的书风。

 

“求不同”让卢德龙踏出了一条独属于自己的书道,形成棱角峥嵘而又独树一帜的书法风格。初看其作品时,好似满纸枯藤又似乱石铺街,参差交错间甚至有处处硌脚的不适感。细看每个文字,似隶似楷又似行,率性犯险往往出人意表。然而,似乎处处矛盾的新美学作品撩动了观者的视觉神经和感知神经,诱发出观者的探知欲望。观者一眼之间就记住了独特的书法风格,卢德龙的探索成功了。这种前所未见的书风让他从无数学古似古、千人一面的书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书坛上遥遥一望就能直呼其名的独特存在。这,就是卢德龙的“卢体”书法,勇于犯险、勇于“求不同”,勇于制造不调和的矛盾。

 

一场返雅还俗的逆袭

 

《道德经》有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论语》亦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阴阳调和与中庸和谐素为中国传统艺术圭臬,正则雅、中则雅、和则雅似成不刊之论。然卢德龙独辟蹊径,刻意剔除这类共性特质,以“不中”“不正”“不和”为径,引领艺术从庙堂之雅复归市井之俗,与其书风之“求不同”相映成趣。他执着于“形美可辨”“意达众赏”“市场认可”等世俗维度追寻“求大同”。这般向下的精神寻根,渐次构筑起卢德龙艺术创作扎根人民的新格局。

 

国画作品《接天莲叶无穷碧》

 

近年来,卢德龙从书画同源的本心和艺术市场需求出发,“以书入画”逐渐形成了书画相融、半书半画的新风貌。卢德龙的绘画创作起步于书法成就的高峰期,却不囿于技法移植。他于不惑之年进入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系统研习中国画,从工笔重彩到写意花鸟,均展现出对传统文人画精神的深刻理解。他的作品多是传统花鸟画题材,以梅、兰、竹、菊、荷、石榴、寿桃、柿子、牡丹为主。其画风多变,各具其美。

 

很多艺评家认为,卢德龙的画作学习近现代几位大家的痕迹较重,自己的风格尚未凸显。对此,我个人也有同感。他的梅花和寿桃明显学吴昌硕、菊花和牡丹学齐白石,竹子则学的重庆画竹名家水华。他的荷花多学俞致贞与潘天寿,甚至还融合了一些现代水粉画的技巧。但在与卢德龙的交谈中,我发现他反复提到齐白石的“衰年变法”,提到齐白石学吴昌硕时的去雅归俗。这让我隐约捕捉到卢先生艺术追求的更大野望和格局。就如同他学书的经历一样,他似乎是要博取众画坛巨匠之长后,再塑一个返雅还俗的平民画风,创出一个与“卢体书”相应的“卢体画”。

 

就本次展陈作品来看,我个人觉得卢德龙画作的小品比中堂好,写意比工笔好。写意小品率真野逸、清淡简洁,重彩中堂内容简单、色彩浓艳。相较于小品,大幅作品颇显力有不逮,难以撑起门庭。

 

国画作品《大寿硕果》

 

年届花甲的卢德龙,刚刚站到齐白石“衰年变法”的门槛上,而他所追求的“求不同”和“求大同”何尝不是又一次大胆的变法。我们看到卢德龙的书法艺术能从碑刻深处走向时代前沿,我们也对他的绘画求索报以热忱的期许。

 

卢德龙以“不做无益之事,怎遣有涯人生”为座右铭,在书法与绘画的双向淬炼中,既守护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又开辟出个性鲜明的艺术格局。其作品所蕴含的“古质新妍”美学,不仅是对中国书画本体的深度诠释,更在新时代全球化语境中,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实践路径。

 

行香子·观卢德龙书画展

◎王登平

泼墨挥毫,书字图人。讶生宣,背透经纶。拂风流水,走笔行云。竟纸留香,笔留韵,墨留神。

 

丹青妙染,柔毫精擘,任观瞻,眼脚殷勤。厅前移步,壁下凝魂。叹心怀意,意怀梦,梦怀恩。

 

国画作品《梅兰竹菊》

书法作品《沁园春·雪》

 

重庆市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重庆市铜梁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