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铜梁:深化“农村道路摩托车交通安全管理”一件事场景应用 推动道路安全治理变革
数字赋能,精准防控。近年来,针对农村道路面广路长、摩托车保有量大、执法力量较少、涉摩托车交通事故高发等问题,铜梁区在太平镇谋划试点了“农村道路摩托车交通安全管理一件事”场景应用,推动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变革,在消除治理时空盲区、全力压降事故风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AI警察”上线 精准识别农村道路摩托车违法行为
日前,记者在太平镇看到,无论是人群密集的场镇,还是蜿蜒的农村道路上,大部分摩托车都不存在超员驾驶、驾乘人员未佩戴安全头盔等交通违法行为。
当地群众告诉记者,能有这样文明和谐有序的农村道路环境,“AI警察”的精准执法功不可没。
“‘AI警察’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让公共视频监控主动思考和查找交通违法人员,最终变成一名‘交通执法警察’。”在铜梁区公安局太平派出所,民警曹涛一边介绍,一边向记者展示“农村道路摩托车交通安全管理”数字化系统上,各村路口具有AI识别功能的37个摄像头精准捕捉到的摩托车违法画面。
“借助雪亮工程视频监控已覆盖全区农村主要道口的优势条件,前端感知镜头通过AI赋能,可以智能感知发现问题。”曹涛说,在“农村道路摩托车交通安全管理”一件事场景应用中,民警依托IRS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可以获取驾驶人、机动车、“一标三实”等相关数据,利用人脸识别、人车关联手段,精准锁定当事人,预警风险隐患。
群众上门结合劝导上门 实现执法与守法的“双向奔赴”
记者在太平派出所看到,不少摩托车驾驶员通过观看视频、聆听劝导员宣讲等方式,接受摩托车交通安全知识学习。
原来,在“AI警察”精准识别交通违法行为后,系统针对违法当事人第一时间分级分类推送违法信息,开展闭环处置,由执法部门与村社联合组织点对点宣传教育。
“我骑摩托车忘记戴头盔,通知我来这里学习。”参加学习的摩托车驾驶员龙某某说,他在学习中受到很大教育启发,以后将时刻警醒自己和身边人,要遵守交通法规,以免发生意外。
除组织摩托车违法驾驶人到派出所学习外,执法部门还联合村(社区)工作人员及时上门劝导宣讲与拦截查处,进一步提高预警处置效能与区域守法率。
“以前,劝导员上门劝导时,很多群众都不配合。”太平派出所交通劝导员欧平说,现在有了“农村道路摩托车交通安全管理”一件事系统,他拿起手机上门宣讲,群众看到事实录像就很配合了。
“按照‘宣传劝导+学习教育+处罚’模式,我们进行了分级分类管控,民警查处摩托车违法效率提高了240倍以上。”太平派出所所长刘汉理说。
据刘汉理介绍,目前,经随机抽检,摩托车驾乘人员头盔佩戴率已达90%;农村道路摩托车守法率达到85%,同比提了35%。试点以来,致人重伤以上交通事故“零发生”,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
监督闭环 筑牢交通安全管理防线
在位于铜梁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的“农村道路摩托车交通安全管理”驾驶舱,系统大屏上,过车量、事故发生量、违法行为量等交通信息一一呈现。
据工作人员介绍,利用“驾驶舱”可以动态展示关键指标,并通过设定阈值,自动触发预警。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画像,精确锁定隐患点、风险区,为专项治理提供决策依据,提升工作质效。此外,运用KPI体系,还可以将重点指标纳入平安建设等考核,建立起多部门联动复盘的机制,实现监督闭环,提升管理效能。
“我们依托‘农村道路摩托车交通安全管理一件事’场景应用,通过前端智能感知、系统预警、分拨、反馈进行全链条协同管理,解决了农村道路违法发现难、查处难、监管难等问题,提升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智能化水平,有效推动了农村道路安全治理变革。”铜梁区公安局交巡警支队政委柳洪全说,目前,区公安局正加快在全区推广该应用,不断复盘改进、迭代升级感知设备、应用场景、机制体制等内容,形成多跨融合、数字赋能、三级贯通、横向到边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筑牢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防线。
记者 韦寓及
编辑 何冬梅
审校 蒋国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