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阅享铜梁】曲中有真意 ——解析《送李员外贤郎》到《心安吾乡》的心路

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02-08 10:34

 

曲中有真意

——解析《送李员外贤郎》到《心安吾乡》的心路

文·赵兴明

 

引 言

 

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秋,殿中侍御史王维路过合州,偶遇一位少年背负着沉沉的米袋子,正在江边与父母话别。经过一番了解,王维感慨不已,挥笔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送李员外贤郎》:

“少年何处去?负米上铜梁。借问阿戎父,知为童子郎。鱼笺请诗赋,橦布作衣裳。薏苡扶衰病,归来幸可将。”

这首诗第一句就提到“铜梁”,这让所有铜梁儿女,如闻耳畔呼名,立时肃然关注。但这首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古今文学语汇的迭代演进,让诗的真意隐入云山雾障,穿越时空诱发出无尽思量。

 

互文性视阈下的古今对话

 

2025年重庆市铜梁区迎春团拜会文艺演出中,一批由知名文艺家铜梁采风创作的歌曲惊艳亮相,赢得满堂喝彩。其中一首由我区词作家高晓涛和著名音乐人“七音盒”联袂创作的《心安吾乡》,以古雅的唱词和婉转的旋律,让人耳目一新。由于歌词中完整援引了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律诗——《送李员外贤郎》,愈显骨骼清奇、灵气盎然。随着这首歌曲的公演和传唱,引发了人们的热议:王维这首诗到底是什么意思,用在歌词里是否恰当?这究竟是作者词穷之际的借花献佛,还是融通古今的匠心独运呢?

 

歌曲《心安吾乡》演唱剧照(郭洪 摄)

 

从形式上看,《心安吾乡》采用了戏曲念唱与现代民谣相结合的新国风范式。戏曲念唱部分歌词采用了王维的五言律诗《送李员外贤郎》,将铜梁描述为一个令人向往的逐梦之地;国风民谣的新创作歌词部分则讲述了铜梁少年立志追梦和回乡归隐的故事。古今两部分歌词,一个是诗和远方,一个是乡愁滥觞,如庄周梦蝶般翩然起舞,完美验证了现代文艺的互文性理论。戏曲念白与现代民谣的并置,构成无主次交互式复调结构:前者以五言律诗的格律秩序象征传统文化规约,后者用现代音乐语法演绎个体生命感受。古今互鉴互注,产生双向奔赴的奇妙效果,两个不同维度的视角折叠相融,重构出存乎一心的精神家园,这就是“心安吾乡”的铜梁。

 

要找到像《送李员外贤郎》这样一首能够观照创作意图的古诗很难,要将今人的理想和乡愁与古人水乳交融更难。然而,笔者认为,《心安吾乡》的创作者做到了,做得浑然天成。

 

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是真正读懂每一句歌词的含义,尽释疑惑,方能寻到自《送李员外贤郎》到《心安吾乡》的心路,解得曲中真意。

 

《送李员外贤郎》中的诗和远方

 

想要理解王维《送李员外贤郎》诗中的“铜梁”,最大的阻碍就是第一句“少年何处去?负米上铜梁”。只要明白了少年郎背着米到铜梁去干什么,也就明白了在宦游巴蜀的王维眼中,铜梁到底是一个什么地方。

 

铜梁、合川的许多学者长期以来试图解答这一疑问,答案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说少年上铜梁是负米奉亲的,有说少年上铜梁是为自己治病的,有说少年上铜梁是为父母求药的……事关家乡的名声和“诗佛”王维留给巴山渝水的珍贵遗产,只能抽丝剥茧逐句解读。

 

看诗题——“送李员外贤郎”。从题可知,这是王维送别李员外儿子的一首诗。李员外,何许人也?这可不是明清时候,随便哪个乡绅富豪都可以称为“员外”。在唐代,各司副职官员称为“员外郎”简称“员外”,官阶从六品。也就是说,这是为送别一位官员子弟所写的诗。

 

第一句:“少年何处去,负米上铜梁。”诗人看到“负米”这一现象,提出疑问。一位少年人背着一袋米要去哪里呢?少年回答,上铜梁去。上铜梁去干什么?为什么要背着米去?诗中并未明言,唯有从“铜梁”二字中寻找答案。

 

作者在铜梁山考察(周立民摄于2003年)

 

“铜梁”有两个释义,一是行政区划的铜梁,二是铜梁山。学者王辉斌在《王维开元行踪求是》中考证,王维此诗作于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此时的铜梁置县仅36年,连城墙都还没有。浩瀚的史籍中也找不到一星半点能够吸引李员外家少年郎负米前往的理由。

 

相较铜梁县域的平淡无奇,铜梁山则是光芒万丈。铜梁山位于合州涪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南岸,以“山梁横亘,其色如铜”而得名。这里曾是巴子国别都,楚王庶子封“铜梁侯”之处,古来就是巴蜀名胜。西汉辞赋家扬雄的《蜀都赋》提到“铜梁”:“东有巴賨,绵亘百濮。铜梁金堂,火井龙湫。”西晋文学家左思的《蜀都赋》也提到“铜梁”:“于东则左绵巴中,百濮所充。外负铜梁于宕渠,内函要害于膏腴。”位于两篇《蜀都赋》巴东之冠,可见铜梁山声名之盛。在《蜀都赋》的辞章流传中,铜梁山逐渐超越地理实体,成为诗学空间的象征和知识阶层的精神图腾。再结合《送李员外贤郎》诗中“上铜梁”的“上”字来理解,王维诗中的“铜梁”,就只剩下一个指向——铜梁山。

 

“铜梁”和“铜梁山”的移形换影,可能会让“铜粉”们兴趣索然,但二者之间却有着血脉相连的亲缘。首先,唐长安四年铜梁建县时,得名间接承自“铜梁山”,而当时的铜梁县也隶属合州;其次,很多学者认为,铜梁山“自唐迄宋,山俱在铜梁境”;再次,作为一个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划,“铜梁”这个名字从唐至今都是指的重庆西部的这个龙乡铜梁,别无分号。诗中“铜梁”的能指漂移,折射出地域文化符号的历时性嬗变,但并不能替换“有名万物之母”的不易法则。自古以来,正是“铜梁”之名,催生出了无数灿若繁星的文艺佳构。

 

铜梁山是名胜,和少年郎负米前往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逻辑。前人的解读大多认为“负米”取自《二十四孝》中孔子弟子子路负米养亲的典故。以此解诗,认为此诗讲的是少年背米以奉养父母,用薏苡为父母治病的孝行。经反复辨读,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或许是在理解遇到瓶颈时自发性地附会经典,并由此产生似是而非的创造性误读。

 

子路负米,讲的是子路家贫,常以猎获、柴薪售于很远的市集,换钱买米后长途跋涉把米背回家中侍奉父母。子路“负米”是背米回家,让父母能够吃饱饭。而诗中“负米”是背着米上铜梁山去。一个是把米背回家,一个是把米背出去,其含义自然大相径庭。而且,子路是因家贫而负米养亲。显然这个典故并不适合于本诗中家境殷实的“李员外”。

 

如果“负米”不是为了“养亲”,那又是为了什么呢?钩沉稽古,得见东晋王嘉《拾遗记》云:“求学者不远千里,赢粮而至。”也就是说,在古代,除了“负米养亲”之外,还有“负米求学”的说法。在王维所处的时代,吃饱饭还是读书最为重要的前提和保障,在老师家也没有余粮的情况下,学生自带米粮到学堂读书才是合乎情理的。其实,在20世纪中叶,川渝地区学徒上门学手艺,仍有自带米粮的习俗。

 

铜梁山上的铜梁洞内石床(周立民摄于2003年)

 

铜梁山是巴蜀名胜,更是自古以来隐居读书的好去处。唐代的闾邱上人、宋代的赵伯宜等都曾在铜梁山上的铜梁洞隐居读书,洞内石床迄今犹在。明代,因为朱璠、赵悭同在铜梁山读书又同榜考中进士,重庆知府提议将“铜梁山”更名为“金榜山”,《金榜山新名记》石碑迄今仍立在铜梁山巅。与王维同时代的诗人杜甫曾有诗《赠蜀僧闾丘师兄》云:“大师铜梁秀,籍籍名家孙。”闾邱上人也曾留有《铜梁洞》诗一首:“道士去千年,仙迹没野淞。古壁嵌石床,白云常在洞。”由此可见,在唐代,铜梁山就是名士隐读之地。《舆地纪胜》云:“铜梁山,唐时已有‘贤者云集,文光射斗’之誉。”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铜梁山不仅风景殊胜,更是求学圣地。所以,第一句的“负米上铜梁”,并非背着米去奉养亲人,而是背着米去读书游学。

 

第二句:“借问阿戎父,知为童子郎。”阿戎,有两个释义:一是指堂弟,泛指他人幼子;二是特指晋人王戎,泛指聪慧少年。王戎,“竹林七贤”之一,出身琅玡王氏,自少神采秀美,以聪颖知名,为史上早慧之人的典型。后世因以“阿戎”称美他人之子,本诗即用此意。阿戎父,也就是这个聪慧少年的父亲,李员外本人。

 

后半句的“童子郎”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可不是简单的年龄小的孩子,而是经朝廷考试认证的神童。《文献通考》中有:“汉法孝廉试经者拜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另据《新唐书》记载:“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意思是能背诵出十篇文章的可以授予童子郎;背诵出七篇的,授予童子郎出身。

 

所以,这句诗的意思就是,问了少年的父亲李员外,才知道这个少年竟然是已经通过了官府考试的童子郎,也就是有了官身的神童。

 

第三句:“鱼笺请诗赋,橦布作衣裳。”这句的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用鱼笺纸请写诗赋,穿着橦花布裁剪的衣裳。诸家解读的分歧在于,有人认为“请诗赋”是童子郎请王维赠诗,有人认为“请诗赋”是世人仰慕童子郎才情请其题写诗赋。个人认为,如果前半句意思是:童子郎拿出鱼笺纸请王维赠诗;后半句意思是:穿着橦花布裁剪的衣裳。按律诗颈联(第三句)需对仗的要求,内容完全对不上,讲述逻辑也说不过去。因此,只有后一种解释方才恰当。

 

所以这句诗的意思就是:童子郎虽然年纪小,却有人拿出名贵的鱼笺纸请他题写诗赋,但他并不因此而骄纵,而是秉承简朴家风,穿着本地橦花土布所裁制的衣裳。腹有诗书气自华,见素抱朴守初心。这才是能够让“诗佛”王维都真心称赞的品学兼优好少年。

 

第四句:“薏苡扶衰病,归来幸可将。”先从字面上看,这句的意思就是,用薏苡仁这味药材祛除衰弱病痛,归来时一定能够幸运地得到扶助。薏苡,指的是一种四川盆地十分常见的药食同用的杂粮,也就是薏苡仁,俗称薏米、苡仁。薏苡有利水渗湿、健脾养胃、增强免疫力等功效,被誉为“除湿之王”。诗人为什么会提到这样一味药材呢?原来,铜梁山位于涪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南岸,山中湿气较重。王维这是在提醒,除了稻米还可带些杂粮薏米,一同煮食既可祛湿,也可防病。

 

因此,这句可解为:薏米有祛湿防病之效,也可带上一些,勤奋学业的同时保持身体健康;他日学成归来,一定会成为能够扶助家族和社稷的良才。

 

少年读书上铜梁,学成归来幸可将!如此一解,这首送别诗方显逻辑连贯,情理畅达。既有少年求学,又有未来可期。

 

《心安吾乡》中的乡愁滥觞

 

《心安吾乡》是音乐名家在铜梁采风后创作的铜梁主题系列歌曲之一,其歌名中的“吾乡”自然是指铜梁。

 

《心安吾乡》歌曲简谱

 

几年前,笔者与《心安吾乡》词作者高晓涛在策划乡愁题材影视宣传片时有过一次探讨。她当时就引用了苏东坡《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词中的千古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来表达自己对乡愁的理解。无疑,四字版“心安吾乡”正是七字版“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精简版。其实,东坡先生词中的这句话,是出自一位歌姬“寓娘”对他的回答。苏东坡问“寓娘”:你远嫁岭南偏僻之地,应该过得不好吧?“寓娘”回答:能够让我止住漂泊,让心安宁的地方就是最好的家乡。“寓娘”的回答让一代文豪苏东坡深有同感,当场写下这首词赠给“寓娘”。于是“此心安处是吾乡”,就成了代代游子心灵家园的圭臬。

 

新创作歌词的前半段写古城少年看着“龙灯璀璨”“龙啸九天”,立志“追梦莫徘徊”,于是“青山一别笔走云水之间”;后半段写“历千帆归来”的少年“心归巴岳云深处,玄天湖畔渔歌唱晚”,心安吾乡之时,“揽月入怀酒斟满”思念当年的知己红颜。

 

《心安吾乡》中的“吾乡”是少年郎出发远行的地方,也是功成名就回乡归隐的地方。这里既有少年郎青葱情愫的萌动,也有老来独自对酒的漫忆过往。歌中的“吾乡”就是铜梁人相伴一生的乡愁滥觞。

 

心灵家园的双向奔赴

 

王维少年聪颖,经史子集无一不通,诗书画琴信手拈来,加之出身高门,长得玉树临风,用现在的话讲:他就是诗人中无敌的“六边形战士”,长安城里最靓的崽。据考证,王维南下肩负“知南选”之责,也就是到南方为朝廷选拔五品以下富有才干的官员。所以,王维虽然只是从七品的小官,却是手握地方官员升迁命脉的钦差大臣。以王维的才学和眼界,一般人等自然不会放在眼里。一路南行,王维的诗写了一箩筐,但除了恩师张九龄、老友孟浩然之外,没提过旁人。为何到了铜梁山这里,要独独为这位“李员外贤郎”赠诗呢?因为他从这位“童子郎”身上,看到了少年时的自己,看到了国家未来的栋梁。同为早慧神童,小小少年背负米粮到铜梁山读书游学的身形深深触动了王维,引发他对自己少年岁月的追思。此际,在王维眼中,“铜梁”既是少年郎求学追梦的理想之地,也寄托着自己对少年学成归来之后大展宏图的祝愿和期待。千年后,梁启超写下“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激昂宣言。而王维送给“负米上铜梁”的少年郎这首诗,何尝不是一篇唐朝版的《少年中国说》。

 

王维在诗的结尾,以一味中药结束了赞誉和旁观,流露出长者对后辈的慈爱和提点。而“薏苡”意象,在跨时空对话中获得了新的阐释可能。这味祛湿健脾的药材,既是古代士人“修身”的物质隐喻,又暗合现代人寻找心灵解药的精神诉求。词作者将“薏苡”背后深意升华为“揽月入怀”的极致视阈,以清风正气涤荡心灵、照耀家园,回应王维对少年提点,实现从身体养生到心灵疗愈的深层转化。

 

《心安吾乡》的词作者洞透了王维诗中所塑造的铜梁形象——学子心中的“诗和远方”。于是再补新词,以铜梁本土视角描写故乡对成长的陪伴、游子对家园的依恋。古诗新词共谱华章,用书香文韵交织出浓郁乡愁和美好憧憬。当“负米求学”的古典意象遭遇“龙灯璀璨”的当代图景,产生的不是时空错位的违和感,而是闪耀铜梁夜空的星丛效应,照亮一个海德格尔“诗意栖居”般的心灵家园。古今交响的文艺形态,不仅复活了王维诗中的教育理想,更在当代语境中重构了乡愁情感的美学范式。德国诗人诺瓦利斯曾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四处寻找家园。”当文化记忆转化为可聆听的乡愁,地域文艺创作便找到了通向精神家园的心路。

 

听歌解意,浮想联翩,权以此文忝为铜梁原创新歌《心安吾乡》的赏评。热诚期待更多的文艺工作者能够在守望家园中发现美好,在传承文化中汲取灵感,用优秀作品描绘时代新风和中国气派。

 

重庆市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重庆市铜梁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