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阅享铜梁】汲古流韵(二章)
汲古流韵【二章】
铜梁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在秀美的自然山水和豪迈的巴渝文化滋养下,形成了延续上千年的深厚音乐土壤。悠扬而深情的民歌在铜梁儿女口中代代传唱,古老的龙灯龙舞音乐在街巷中铿锵回响,福果亢家班民间礼乐三百年一脉相承古风盎然……明代《川东志》中这样描述铜梁:“人多朴茂,尤工艺术。”明万历《合州志》又云:“民多秀异,喜读诗书,男耕女织,尤工艺术。”清光绪《铜梁县志·地理志》中还描述了铜梁民间农事活动中的音乐场景:“春夏之交,采茶者男妇如云,歌声婉转,乐而忘疲。”
在近现代,铜梁这方音乐氛围浓厚的土地更是涌现出了著名爱国音乐家刘雪庵、著名作曲家金砂、著名歌剧导演冷永铭、著名琵琶大师陈济略、古琴演奏家张铜霞、川剧鼓师李子良等中国音乐界的名流大家。
铜梁的音乐传统从何而来呢?溯源历史,满眼云山雾障,难窥门径。《汲古流韵》(二章)以民间传说和家谱记载入手,于缥缈的滥觞舀得一瓢清饮,虽然野汁原味,倒也独到新颖。
囚牛传乐
◎赵兴明
相传东海龙王有九个儿子,性情迵异,特立独行,全都不安本分。老大囚牛,沉溺音乐;老二睚眦,嗜杀好斗;老三嘲风,好高骛远;老四蒲牢,胆小好鸣;老五狻猊,喜好烟火;老六霸下,负重为乐;老七狴犴,争辩好讼;老八负屃,读书成痴;老九螭吻,嘴大贪吃。各路仙家纷纷嘲笑:“龙生九子,皆不成龙。”玉帝听说后,就想帮助东海龙王磨砺一下他的九个儿子。于是,让他们各自挑选一条江河去担任龙王。
龙生九子图(赵兴明 绘)
挑选的规矩是由小到大。最小的九儿子螭吻因嘴大嗓粗而好吞,首先选了流域最长、水量最多的长江;八儿子负屃雅好斯文,便选了文化富集的黄河;七儿子狴犴因形似猛虎,则挑选了虎跳峡所在的金沙江;六儿子霸下天生神力,最喜负重,选了舟楫繁忙的大运河;五儿子狻猊最喜人间烟火,挑选了“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的涪江;四儿子蒲牢生性胆小,选了水流最为平缓的淮河;三儿子嘲风爱好登高望远,选了地势最高的通天河;二儿子睚眦好勇斗狠,喜怒无常,选了水浪滔天的怒江。
最后轮到大儿子囚牛挑选,有名的大江大河都被弟弟们选去了,他一时也没了主意。由于囚牛生性爱好音乐,就想挑选一条能够听见号子声或船夫曲的江河。他仔细搜寻天下江河的名单,突然发现有条名叫“巴川”的河流。他想,既然以“巴”为名,这一定是巴国或巴地最大的河流。加之巴地的号子最为著名,于是囚牛就选了巴川。
除夕之后,新春第一天,囚牛兴冲冲来到巴川河所在地铜梁上任。到了之后,这位巴川龙王才发现,位于铜梁县治所在地的巴川河,只是一条四丈余宽的小河。他非常好奇,这样一条小河为什么会起这么大的一个名字。于是,囚牛变化成一个年轻人,去向老百姓请教。然而,他问了许多人都不知道“巴川”的来历。一位老渔夫告诉他,城西凤山书院的老夫子最有学问,一定会知道。
于是,囚牛又来到书院向老夫子请教。老夫子告诉他,因为这条河流的形状刚好像一个篆书的“巴”字,所以称为“巴川”。囚牛觉得虽然自己来管理这样一条小河,有些大材小用,但毕竟是自己当着玉帝的面选的,也不好反悔。于是,他就在凤山对面的小山上住了下来,悉心为铜梁这方土地施云布雨,认真地管理好巴川河中的水族。很快,囚牛就把巴川河流域治理得井井有条,没有旱灾、没有洪涝,也没有水怪兴风作浪,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日子一天天过去,单调乏味的工作让囚牛变得非常苦闷。他原本喜爱音乐、喜欢热闹,住在龙宫和仙界的时候,就经常把身子变小,蹲到琴师的琴头近距离欣赏各路神仙的宴乐表演。然而,在铜梁的巴川河上,虽然能够听到悠扬的川江号子和民歌,却没有大型的器乐合奏。为了能够每天听到美妙的音乐,他决心开办了一所教坊,亲自向铜梁的百姓传授各种仙家乐曲。
风调雨顺让人们丰衣足食,仙音妙乐让人们轻松愉悦。不久之后,铜梁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安居乐土。玉帝得知囚牛的功绩,非常欣慰,就让太白金星到铜梁来传诏,封他为乐神,掌管天下音律。
于是,囚牛变回龙身,飞升仙界。这时候人们才知道传授他们音乐的老师,竟然是一条神龙。于是人们将囚牛居住的小山命名为龙山,与城西的凤山遥相呼应。凤山习文,龙山习琴。一代代铜梁儿女就在文学和音乐的教化下,变得乐观豁达、温文尔雅。
为了感谢囚牛对这方土地和这方人民的护佑和教化,后来,铜梁开始有了在囚牛上任的那一天即春节舞龙灯的习俗。清代县志这样记载铜梁龙灯会的盛况:“上元张灯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扮演龙灯、狮灯及其他杂剧,喧阗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之观。”
福果亢家班民间礼仪音乐部分乐器
千年以降,铜梁的龙灯龙舞已经成为了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位列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首,铜梁也成为了蜚声中外的龙灯龙舞之乡。
乐神囚牛亲自传授的仙家妙乐,也被铜梁人代代研习。其中铜梁福果镇的亢家班最是技艺精湛、传承有序,迄今仍能演奏《一倡四赞》《八腔八调》以及《法曲献仙音》《风入松》《月儿高》《千秋序》《腾皇龙》等民间礼乐古曲,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铜梁冷氏家族的雅奏风流
◎赵兴明 彭 强
元末,祖庭江西的冷氏家族中的一支落户铜梁。历经纪元更迭、王朝变幻,铜梁冷家逐渐成为极具影响的川东望族。鲜为人知的是,冷氏家族还为推动铜梁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音乐文化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乐祖泠伦闻凤鸣以制律吕(赵兴明 绘)
冷氏家族是中华历史上顶级的音乐世家。黄帝时期的乐官泠伦(也作伶伦)是冷氏家族始祖,他“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被尊为中华乐祖。历代以来,冷氏家族涌现出了唐代乐官冷培楼、宋代古琴家冷孤揆、明代协律郎冷谦等著名音乐家。说到冷谦,看过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的读者或许会一下子想到书里面“五散人”中武功最高的冷面先生冷谦。其实,金庸笔下的冷面先生原型正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任命的首任协律郎冷谦。冷谦,字起敬,武陵人,道号龙阳子,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养生家和音乐家,曾著《修龄要旨》《太古正音》《琴声十六法》等,是明代郊庙乐章的奠基者。
约在1355年前后,冷氏家族的冷元一带领族人从江西追随义军领袖明玉珍,转战湖北后入川。1363年,明玉珍称帝,国号大夏,定都重庆。冷元一因屡立功勋,颇受重用。1366年,38岁的明玉珍因病逝世,年仅10岁的儿子明升即位。主少国疑,大夏国势日渐衰微。1371年,朱元璋派名将汤和征伐大夏,幼帝明升出降,大夏国祚九年而亡。朱元璋将明升一脉流放朝鲜半岛,后来繁衍成为朝鲜和韩国颇具影响力的大家族。而冷氏家族冷元一支脉,则被编入军籍,落户铜梁。从俗浮沉,与时俯仰。自此,冷家在铜梁开枝散叶,繁衍生息。
铜梁冷家祠堂建于铜梁凤山之巅,因院落周围遍植梨树,花开时节香气四溢、飘舞如雪,故名“香雪山馆”。其位置就在今铜梁中学背后的红军团团部。铜梁冷氏族人大多喜好音律,历代皆有以琴箫而闻名于世者。明宣德四年(1429年),冷遂南参加四川乡试,一鸣惊人,高中解元。次年,冷遂南进士及第,官拜户部主事。因为丰厚的音乐家学,冷遂南成为有明一代琴书风流的大名士。
明嘉靖年间,铜梁冷氏的冷绍元从陕西庆阳府儒学教授任上致仕回乡,归隐香雪山馆。他时常于馆中抚琴,琴声悠扬,飘散在龙山和凤山之间。其时,铜梁学宫就在香雪山馆之畔。冷绍元的两个儿子冷文煜、冷文烛都在学宫读书,是大儒李柏山的门下。他们有一位同学名叫张佳胤,非常倾慕冷绍元的琴艺,常借着拜访冷文煜、冷文烛的名义,到香雪山馆偷师学艺。有感于张佳胤学琴的执着和悟性,冷绍元将琴技倾囊相授。按刘黄裳的《张佳胤行状》记载,张佳胤习琴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趣事。说是某一天,张佳胤正在家里弹琴长啸,父亲张文锦意外归来,听闻之下勃然大怒,认为其玩物丧志、荒废学业,更欲摔琴使其明志。张佳胤赶忙跪地向父亲请求道:“姑缓之,儿不成名,碎未晚也。”随后两年中,张佳胤学文习琴两不误,接连乡试中举、进士及第,一时传为美谈。
冷春膏、冷春霖、冷天才在巴岳寺的题刻
张佳胤进士及第后,从河南滑县县令干起,擒巨盗、平兵变、修长城、破土蛮,一路开挂,累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光禄大夫,谥号“襄宪”,可谓文治武功彪炳明史。张佳胤工诗文,为明文坛“嘉靖后五子”之一,其诗文天下传扬。因他毕生喜爱抚琴自娱,曾写下与琴事相关的诗文十余篇。其中,以他61岁时回到家乡铜梁,在巴岳山下别墅芙蓉山庄所写的《芙蓉池舟中听广陵吕山人弹琴》最是精彩:“芙蓉照秋水,兰桨荡湖滨。客有抱琴者,宁非载酒伦。双清下猿鹤,再鼓发阳春。不奏广陵散,空称淮海人。”这首诗中就提到了《猿鹤双清》《阳春白雪》《广陵散》三首古琴名曲。值得一提的是,张佳胤晚年所居的芙蓉山庄迄今犹在,就位于铜梁区南城街道的翠英村。
冷文煜、冷文烛都是天资聪慧、雅奏风流的才子。哥哥冷文煜先于张佳胤三年考中举人,曾历任湖北枝江县知县、云南马龙府知州、云南佥事等职,政声斐然,名列《云南名宦录》。张佳胤与冷文煜琴书论交,一生相惜。他还让长子张叔琦聘冷文煜长女为妻,与之结为姻家。弟弟冷文烛为国子监贡生,曾任福建省福清县知县,也是清廉爱民的好官。
清康熙年间,冷文烛的曾孙冷之沚、冷之涞回籍铜梁。冷之涞精通诗词韵律,以贡生出任垫江县教谕。
晚清至民国时期,铜梁冷氏家族繁荣壮大,富甲一方。冷之涞的后人冷春膏,字云帆,以举人出任广东开平知县,工诗文书画、通金石音律,为一代名士,有著作《海天长啸楼诗集》传世。
冷春膏七弟冷春霖,字辉宇,通书翰,性狂狷,被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戏称为“五洲大布衣”。
冷春膏的堂侄冷天才,字南轩,1905年留学日本,明治大学商学学士。曾参加辛亥革命缔造民国,任过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参谋次长,当过孙中山总统府秘书,南北议和时被推举为总代表。
有意思的是,冷春膏、冷春霖、冷天才都有题刻留存于千年古刹巴岳寺中。冷春膏为巴岳寺观音殿撰书门联,上联“香醉木樨参佛慧”,下联为“泉流玉版映禅心”。冷天才为巴岳寺妙高和尚等三位高僧书丹《巴岳出家记》石碑,冷春霖则为石碑题写了龛联。
若说民国时期冷氏族人中对铜梁当地影响最大的一位,则要算冷春膏九弟冷春仁的长子、冷天才的堂弟冷雪樵。他是当时铜梁最大的绅粮。他参与筹建或创办了铜梁最早的公路、公园、银行、化工厂、垦殖公司、印务局等,担任了铜梁县参议员、“国大代表”、山防大队长、三青团干事长、重庆卫戍司令部联络员等要职,是脚踏铜梁黑白两道的重头人物。
冷雪樵有一个妹妹冷雪瑶,性格温婉、热爱艺术。她曾在上海国立音乐院潜心学习音乐六年,是一代音乐宗师黄自和俄罗斯钢琴家鲍里斯·查哈洛夫最喜爱的弟子之一,是当时上海滩出色的女钢琴家。当时饮誉上海的黄自四大弟子、音乐界“四大天王”——贺绿汀、刘雪庵、江定仙、陈田鹤都是冷雪瑶的同学。
其中,冷雪瑶与刘雪庵不但是同学,还是铜梁老乡。刘雪庵生于1905年,比冷雪瑶长一岁。1929年,冷雪瑶、刘雪庵、严镜余三人一起从家乡铜梁这座小县城来到了大上海。不同的是,冷雪瑶的目的就是单纯的求学,而刘雪庵和严镜余却是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抓捕。
1928年,刘雪庵从成都私立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回到铜梁,接替留法归国的堂姐夫王邦倜,成为私立养圣中学第二任校长。刘雪庵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养圣中学改名为养正中学,并聘请了包括周克明在内的中共地下党员担任教员。同年底,刘雪庵联合私立正谊小学校长严镜余,发动全县师生向封建神权开战,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打菩萨运动。打菩萨运动触碰到了当权者在宫庙产业中的利益,加之藏匿中共地下党员的事件暴露,刘雪庵和严镜余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通缉。
就在此时,冷雪瑶从成都私立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回到铜梁,她一心想到当时中国最好的音乐学府——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深造。于是,冷雪瑶、刘雪庵、严镜余三人在五福宫会馆以及冷氏家族的资助下,结伴前往上海。到达上海后,刘雪庵先后就读于中华艺术大学和上海国立音乐院,后来写出了《长城谣》《何日君再来》《流亡三部曲》等名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音乐家。严镜余则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解放后曾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市政协委员。冷雪瑶比刘雪庵早一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院,很快在歌唱和钢琴演奏方面展现出过人的天赋。1931年开始,她就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各种音乐会上崭露头角。就在她的艺术之路渐入佳境时,为了照顾丈夫陈振鹭(著名经济学家),她于1936年放弃了音乐事业。解放后,冷雪瑶被聘任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音乐教师,培养出了张敦智(作曲家,曾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等优秀音乐人才。
2023年冷永铭在北京接受区融媒体中心采访
冷雪瑶的侄女冷永铭继承家族优秀基因,从小喜爱唱歌跳舞。她曾四次执导空政文工团的大型歌剧《江姐》,受到毛主席等老一辈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她还执导了《洪湖赤卫队》《伤逝》《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著名歌剧。如今,冷永铭已年近九旬,仍不停奔走在中国歌剧创作一线和天南地北的排演现场,指导后辈、打磨精品,是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歌剧导演和音乐舞蹈教育家。
从1355年迄今,历经600多度春秋,冷氏家族在铜梁这方土地上琴书和鸣、繁衍生息,哺育出一代代杰出的冷氏族人,滋养出一大批音乐名家,在铜梁的历史时空中留下一曲悠远而传奇的乐章。
文题书法:何建川
资料提供:宗和云 张欢欢 释照根
重庆市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重庆市铜梁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联合主办
专题|每日一歌
铜梁区大庙镇开展高温季节企业安全生产检查
【朋友圈】一轨飞架连双城 成资加速“同城”
每日一歌||我们共同的家
夜读||好的人生,把心放宽,把事看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