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理润龙乡】宣讲稿:守正创新铜梁龙

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04-28 12:07

守正创新铜梁龙

文:李慧敏


节庆吉日舞龙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俗文化传统,千百年来时代变化,舞龙祈福的习俗却长盛不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刚健威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力量,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


2024年,岁逢甲辰,是十二生肖的龙年。从中国文学艺术界2024春节大联欢中,铜梁大蠕龙、荷花龙精彩亮相,到立春当天《新春非遗之夜》铁水钢花中翩然起舞的铜梁火龙,再到央视春晚《争春》节目中在功夫明星手上翻卷腾跃的三色竞技龙,重庆铜梁的龙灯龙舞在央视荧屏上刮起了一股雄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风。


然而,龙灯龙舞华夏九州处处都有,为何独有铜梁龙惊艳了这个春天?是因为这里有悠久的龙灯龙舞传承?还是因为这里是中国民间艺术(龙灯龙舞)之乡?这些理由都对,但都不是铜梁龙脱颖而出的关键。真正的关键在哪里呢?关键在人,在于一大批坚持守正创新的龙灯龙舞艺人。


追溯铜梁龙的历史,早在清道光版《铜梁县志》中就记载了铜梁春节舞龙灯的盛况:“上元张灯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扮演龙灯、狮灯及其他杂剧,喧阗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之观。”


这一时期是铜梁龙灯初盛时期,已出现规模庞大的龙灯会,参与者众多,龙灯品种也开始丰富起来。而龙舞在铜梁再度兴盛,我们就必须得提到一批为此奉献卓越才华和满腔热忱的先行者。他们是:组织恢复铜梁龙灯会的“老龙王”、时任文化馆馆长王星富;创制定型现代铜梁龙形象的龙灯彩扎大师蒋玉霖;创编铜梁龙基本舞蹈套路的“老龙头”、铜梁龙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廷炎;铜梁龙舞“总教头”、龙狮舞国际级裁判周可吉等龙灯龙舞先驱。


1980年,当改革开放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之时,时任铜梁县文化馆馆长的王星富想到了恢复春节期间“玩龙”游街,丰富民间文化活动。这在思想尚未完成解放的年代,恢复被之前列入“四旧”龙灯龙舞活动,王星富是顶着压力、担着风险的。1980年春节龙舞的效果非常好,老百姓非常喜爱,数万人涌入城里,观灯看龙,热闹非凡。这次的尝试让王星富有了信心,他决定在第二年春节请最好的扎龙艺人来扎灯,请川剧团的专业导演和武生演员来表演龙舞。


正是这一决定,让现代铜梁龙形象的创制人蒋玉霖、现代铜梁龙舞蹈套路的创编者黄廷炎、铜梁竞技龙舞事业的开创者周可吉等一大批担当龙文化传承发展重任的扛旗人,在1981年,这个“现代铜梁龙灯龙舞元年”,纷纷走上历史舞台。


“老龙头”黄廷炎,今年已经82岁。他出生在铜梁安居古城。安居是三县交界的水陆码头,曾先后作为赤水县和安居县的县城。自打他记事起,家门旁边的老码头坝子,就是重要节庆的龙舞表演场地。


那时候,码头上经常有龙舞表演。新春耍龙灯拜年,干旱求雨舞黄荆龙,庆祝丰收舞稻草龙……凡红白喜事都要舞龙,没有龙具的时候抄起板凳舞起来就是板凳龙。每到舞龙时节,街头巷尾人山人海。


童年时候的黄廷炎生性活泼好动,从小就喜欢跟着比划,学习舞龙人的一招一式。11岁时,他拜安居的老艺人陈绍安为师学习舞彩龙、打锣鼓。1955年,当时还未满14岁的黄廷炎就作为“娃娃生”被特招进了铜梁县川剧团。


无独有偶,今年65岁的铜梁龙“总教头”周可吉也出生在安居。在黄廷炎和周可吉小时候与“玩龙的”在街头擦肩而过的时候,他们大概完全想不到,自己半生都会奔走在铜梁龙舞文化挖掘和传承的路上。


铜梁恢复龙灯龙舞之后,有川剧和武术基础的黄廷炎,体校毕业、人高马大的周可吉被“点将”进了舞龙队,分别当上了教练和队员。


从除夕夜到大年十五,舞龙队每天都要舞龙巡游,沿街给商铺、住户挨家拜年。那时候的舞龙不讲什么套路,就是走着简单的之字拐。作为川剧导演的黄廷炎,就开始一门心思琢磨,如何能让龙舞的形式更加丰富、更加生动。几经编排,黄廷炎把川剧中的手眼身法步以及音乐等融入到龙舞表演中,让简单的摇头游走变成了具有十几个套路的华丽舞蹈。1983年,铜梁龙舞得到了到重庆解放碑参加春节巡游的机会。威严华美的龙具和翻飞腾跃的舞蹈,一出场就征服了重庆市民,成为重庆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龙灯龙舞。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组委会准备在天安门群众游行中恢复龙舞游行。重庆铜梁龙在全国各地的几百个龙灯品种中拔得头筹,成为35周年国庆大典龙舞指定龙具。经过蒋玉霖、周均安等一众扎龙大师的精心扎制,铜梁大蠕龙第一次出现在了天安门广场上。九条九色巨龙,在首都工人代表方阵舞龙队员的手上欢腾起舞,象征着走出低谷的中国,昂首步入改革开放的时代。


1993年,原国家体委准备将民间舞龙纳入体育竞技项目。当年12月,在福建厦门召开的舞龙研讨会上,铜梁相关部门出席会议并进行了发言。会议最后决定由铜梁和上海浦东区为竞技舞龙比赛各创编一套规定套路,并研制比赛龙具,送国家体委审定。


当时铜梁就是一个小县城,而竞争对手是大都市的经济发展前沿阵地。在黄廷炎和周可吉牵头下,铜梁人拿出铜梁龙拼搏、不服输的劲头,克服了各种艰苦条件开展套路训练、录制套路视频、研发评分规则。


1994年3月,方案终审,由铜梁编制的《舞龙竞技规定动作规范》经过全国体育界专家的反复研讨、评选,最终胜出,得到原国家体委认可,被确定为第一套全国施行的正式舞龙竞技规定动作。铜梁研制的长20米、由10人玩舞的“小蠕龙”,也被确定为国家竞技舞龙比赛专用标准龙具。


从此,一个崭新的龙舞品种——竞技龙,就在铜梁这方土地诞生了。1999年,周可吉带领铜梁竞技龙舞队在山东济南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舞龙锦标赛一举夺魁。被中国龙狮运动协会授予“国家舞龙队”荣誉称号。铜梁龙,正式成了“国字号”。


这些年,铜梁龙舞夺得过民间舞龙和竞技舞龙两大领域所有国家级以上品牌赛事的最高奖项,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参加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庆典后,又接连参加50周年、60周年和70周年国庆庆典,以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海世博会、北京世园会等表演,并先后出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全球观众展示了中国龙的独特魅力和文化自信。


如今,龙灯龙舞在铜梁已经成为一个繁盛的家族,龙舞表演、龙灯采扎,60多个品类遍布各个镇街、深入每所学校。从老艺人蒋玉霖到他的学生周和平、周建,再到能够使用数字建模、3D打印的新一代传承人王波、逯德军等,铜梁龙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守正创新,为天南海北的盛事大典送上了宏大的吉祥和欢乐,为无数热爱中国民间艺术的游客和观众奉献了一场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


2021年,继铜梁龙舞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铜梁龙灯也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作为文化的物质与非物质表现,文化产品是传承与展示文化内涵的关键媒介。“龙”,在给铜梁人带来信仰的同时,也带来了财富,全区十多个规模性龙灯彩扎基地产品远销海内外,每年带来上亿元的总产值。创新开发出的动漫、美术、音乐、商务、生活用品等特色文创产品,既有传统风韵,又见时代特色,深受广大人民喜爱,成为龙文化品牌的一部分。


在党委政府的推动下,在这片以龙为舞的土地上,龙文化传承是从娃娃抓起的。在铜梁,龙乡人自己编著的龙舞教材早已发放到了全区的中小学校,“我是龙传人”“我是小龙人”的民族自信如同一粒种子在校园里、在学生们的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如今,全区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舞龙队,孩子们从学校里就能学到龙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而铜梁龙舞龙灯蓬勃的生命力,正是铜梁始终坚持龙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体现。在新时代,我们更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引与实践指南,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锐意进取的精神,砥砺奋进、逐梦前行!


(编辑 彭冬)

专题|每日一歌

铜梁早健康

专题 |龙乡教育

专题|川渝探探

专栏 | 铜梁龙足球 为重庆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