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何以铜梁龙——春节期间铜梁龙频频亮相央视的背后

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02-10 14:02


从立春当天央视《新春非遗之夜》聚焦铜梁大蠕龙、竞技龙、荷花龙、火龙,年前《东方时空》栏目直播连线铜梁龙灯会和龙舞表演,到央视除夕特别节目《甲辰春来 福暖四季》中连线安居古城火龙舞,央广春节特别节目《中国声音中国年》展现铜梁龙文化,再到央视春晚《争春》节目中铜梁龙惊艳亮相……甲辰龙年春节,来自“中国民间艺术(龙灯龙舞)之乡”——重庆铜梁的国家级非遗龙灯龙舞在央视大放异彩。



何以铜梁龙?铜梁龙所代表的勇猛、忠义、不屈的禀赋和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矢志不渝所向往而追求的。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频频亮相央视,在向全世界展示精湛舞龙技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将重庆人的勇锐和担当诠释得淋漓尽致。        

    

 “铜梁龙”腾飞轨迹


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版的《铜梁县志·艺文志·风俗篇》明确记载了铜梁龙灯会的盛况:“上元张灯火,自初八九日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扮演龙灯、狮灯及其他杂剧,喧阗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之观。”这一时期是铜梁龙灯初盛时期,已出现规模庞大的龙灯会,参与者众多,龙灯品种也开始丰富起来。


龙舞在铜梁再度兴盛,是在改革开放后。1980年元旦,铜梁文化部门按上级指示要把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起来,为了把节日搞得热闹一点,扎制了一条大蠕龙,尝试着在当时的县城玩了起来,结果大受欢迎。


“从除夕夜到大年十五,我和同事们每天舞着龙,到街上给商铺挨家挨户拜年。”如今已是铜梁龙舞“总教头”的周可吉,就是当时舞龙队的成员。后来,火龙也加入了拜年的队伍。当时火龙还是用篾条编的一个个圈串起来的,龙背篼里装着碗,里面是燃烧的油纸捻。


那时候的舞龙不讲什么套路,就是走着简单的之字拐;火龙也没有现在的“铁水流星”,是用竹筒打的“干花”,但已经足以点燃围观群众的热情。


就在一年新春舞龙中,铜梁龙舞到了重庆解放碑参加春节巡游,至此开始逐渐参加全国各地的赛事并获奖,最终迎来了走向全国的契机。


1993年下半年,原国家体委准备将民间舞龙纳入体育竞技项目。在福建厦门召开的舞龙研讨会上,决定由铜梁和上海浦东区为竞技舞龙比赛各创编一套规定套路,并研制比赛龙具,送国家体委审定。


当时铜梁就是一个小县城,而竞争对手是大都市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在老一辈舞龙人黄廷炎的牵头下,铜梁人拿出拼搏、不服输的舞龙劲头,克服了各种艰苦条件进行套路创编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摄像机是个稀罕物,就连县里的电视台总共都只有两台。县里硬是调出来一台专门拍摄舞龙动作,方便回看研究。没有专门的录音棚,打鼓声在合成的视频里根本听不出来,最后就用“砰砰砰”的拍门声替代了鼓点声。


铜梁龙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群众联欢演出


1994年3月,由铜梁编制的《舞龙竞技规定动作规范》经过全国体育界专家的反复研讨评审,被确定为第一套全国施行的正式舞龙竞技规定动作。铜梁研制的长20米、由10人玩舞的小蠕龙,也被确定为国家竞技舞龙比赛专用标准龙具。


从此,一个崭新的龙舞品种——竞技龙,就在铜梁这方土地诞生了。1999年,铜梁竞技龙舞队在山东济南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舞龙锦标赛一举夺魁。国家体育总局宣布铜梁龙为“国家舞龙队”。铜梁龙,正式成了“国字号”。


这些年,铜梁龙舞在这一方热土上得到持续的发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50周年、60周年、70周年四次晋京参加国庆庆典,并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海世博会、北京世园会等表演,先后出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最具中国象征的龙文化典型代表。


上千年的彩扎工艺


在央视春晚《争春》节目中,来自铜梁的三条竞技龙与武术导演袁和平,以及武术明星吴樾、樊少皇和此沙一道,配合精彩的舞龙动作和武打套路,共同演绎一场“舞龙大会”,“龙行龘龘、欣欣家国”这一春晚主题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铜梁龙龙腾四海的背后,是传承上百年的龙灯彩扎工艺。在铜梁,龙灯是一个繁盛的家族,表演龙灯、观赏龙灯和工艺龙灯三大类60多个品类,遍布各个镇街、深入每所学校,尤以太平、安居一带为盛。铜梁龙灯,是传统龙灯彩扎的典型代表,在推动中国彩扎技艺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每到春节,在铜梁太平镇龙灯彩扎厂,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龙灯手工彩扎工艺大师周建就会特别忙碌。以慈竹、柏木构架,丝绸绢带裱面,浓墨重彩描绘,集狮头、鹿角、虾眼、鱼脊、蛇身、鱼鳞、虎掌、鹰爪、金鱼尾于一身,最后成型的大龙灯最长能达到近百米。他擅长制作的,正是铜梁龙灯里最具代表性的表演龙灯。


龙灯制作步骤分为出图、造型、裱糊、彩绘和整装,每一步都是手工制作。先构思手稿成草图,再结合寓意及规制要求扎制造型。表演龙灯主要有大蠕龙、竞技龙、荷花龙、火龙、正龙等十多个品种,主要用于龙舞表演。独有的“翘篾”技法,使得铜梁龙灯龙头昂扬,这种经过融合创新而成的独树一帜的狮头龙,面目祥瑞,造型生动,精神抖擞,充满昂扬向上的力量之美。



顾名思义,观赏龙灯主要是作为观赏用途,主要包括鱼跃龙门、犀牛望月等多种彩灯和各种灯组,营造出吉祥喜庆的氛围。今年的重庆铜梁第十届龙灯艺术节期间,各类精美的大、中型龙灯灯组和龙灯制品,还有点缀在街头、城区节点的各种造型别致的迎春灯饰、悬挂灯笼等,点亮了城市各个角落,营造出流光溢彩的节庆氛围,为市民和游客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


与前两者相比,工艺龙灯体态小巧灵动,制作形式多样,色彩丰富,是一种静态的精致工艺品,其主要展出形式为陈列摆放,作为室内工艺品呈现,是不少人收藏与展示的精品。


如今的铜梁龙灯彩扎工艺,在传承了清代民间工艺特色,吸收了历代名师、名匠的制作技艺精髓的同时,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工艺品的欣赏品味的变化,加入了时代的创新内容,新旧结合,动静相宜,历经百年而愈加生机盎然。


传承中创新发展


无论是央视《新春非遗之夜》中的展示,还是《甲辰春来 福暖四季》中连线安居古城火龙舞飞花迎新春,铜梁火龙铁水流星带来的震撼无与伦比。



火龙是铜梁龙舞中独树一帜的品类——炉火熊熊,1600℃高温将生铁融化;木拍击打,铁水怒放化作炙热火花;铿锵的锣鼓声里,袒胸赤膊的铜梁汉子在铁花飞溅中舞动龙灯,用勇锐与担当演绎出节日的吉祥和欢乐。


为培养更多的钢花铁水炼制及抛洒传承人,不断将铜梁火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铜梁不定期举办火龙(打铁花)非遗传承人培训班。


“铜梁火龙之所以精彩壮观,除了有舞龙人带来的狂野而灵动的龙舞表演外,关键一环就是打铁花。”铜梁区文化旅游委副主任高晓涛介绍,虽然铜梁火龙已经蜚声海内外,但铜梁依旧在不断提升火龙“打铁花”技术和龙舞表演技艺水平。


在龙舞表演技艺方面,通过对表演时龙形、舞龙队员形体表现等方面进行提升,让表演更加流畅、更具观赏性。只有在传承的同时不断创新和提升,古老的铜梁火龙才能焕发新的光彩。


夜幕降临,玄天湖畔,《追梦﹒铜梁龙》大型非遗山水实景演出准时上演。


演出将传统非遗与现代叙事和现代科技相结合,讲述了一条小鲤鱼胸怀理想,历经艰险,最终跃过龙门圆梦成龙的故事。水云龙、荷花龙、大蠕龙、彩带龙、风筝龙、竞技龙、夜光龙、稻草龙、火龙……铜梁各种传统的龙舞品种,以及猪啃南瓜、鲤鱼跳龙门、六畜兴旺、火凤凰等灯舞品种轮番登场,在科技元素加持和演员完美演绎下,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大型非遗山水实景演出实现商业化运营,是铜梁始终坚持推动龙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行走在铜梁街头,如今“龙”已经渗透到了这里的建筑、道路、商店,甚至是店招店牌。


“龙”,在给铜梁人带来精神滋养的同时,也带来了财富。以周可吉、周建、逯德军等为代表的龙灯龙舞非遗传承人,推动龙灯彩扎工艺和龙舞演出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全区十多个规模性龙灯彩扎基地产品远销海内外,《追梦﹒铜梁龙》实现常态化商演,数十个龙舞表演团队常年在全国各地演出,龙文化相关产业带来上亿元的年产值。


在党委政府的主导推动下,在这片以龙为舞的土地上,铜梁龙舞艺术代代传承——在铜梁,舞龙是从娃娃抓起的。铜梁将自编的龙舞及龙文化乡土教材发放到了全区的中小学校,铜梁龙舞的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有不少学生从入学就开始参加学校的龙舞培训队。如今,全区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舞龙队。


“只要在铜梁读过书的人,或多或少都具有龙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对龙舞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周可吉很是乐观。


在支持研发文创产品方面,铜梁区以龙文化为基础,研发了一系列龙文化衍生产品,创新开发出动漫、美术、音乐、商务、生活用品等领域特色文创产品。


在铜梁龙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呈现出新时代追梦人的奋斗之姿。如今,铜梁以国家龙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龙文化的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发展,正倾力打造世界级龙文化IP。专门成立龙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举办龙文化学术交流研讨会,承办中华龙狮大赛、全国健身龙舞邀请赛、全国中学生舞龙大赛等节会赛事活动,建设龙文化演艺中心,做大做强龙灯龙舞彩扎展演、龙文化旅游、龙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打造更有活力更具魅力的文旅胜地,持续提升龙文化旅游名城影响力。


记者 李慧敏

编辑 秦琬淇


专题|每日一歌

铜梁早健康

专题 |龙乡教育

专题|网络中国节

直播回看 | 2024川渝春节联欢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