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身边的榜样】逯德军: 与龙共舞 做扎龙传承人

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03-21 11:44

铜梁被誉为“中国龙灯艺术之乡”。铜梁龙舞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4次晋京参加国庆大典,还多次赴海外表演。每逢佳节,龙乡人更是与龙共舞,欢庆节日,庆祝丰收。铜梁龙舞的兴盛,离不开铜梁民间“扎龙”的手艺人,扎龙技艺传承人逯德军便是其中之一。

近日,在位于太平场镇上的铜梁区新艺龙灯彩扎厂,逯德军正在扎龙制作间里,一丝不苟地制作一条荷花龙。出生于太平镇坪漆村的逯德军,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灯彩扎工艺传承人周建的外侄,也是周建的徒弟。从16岁跟着舅舅周建扎龙开始,今年40岁的逯德军已经是一名技艺娴熟、手艺高超的扎龙人。作为为数不多的扎龙手艺传承人,他一直恪守传统扎龙的手工技艺。

逯德军从小看着舅舅扎龙长大。对手工扎龙渐渐产生了兴趣。“看到祖辈们用竹片和彩色纸料变成造型各异的龙灯和可爱的动植物造型,我感到非常神奇,慢慢就喜欢上这门手艺。”逯德军说。

1999年,初中毕业的逯德军辍学在家。那时正逢庆祝国庆50周年,铜梁舞龙队要晋京表演,扎龙作坊急需扎龙工人,逯德军就留在扎龙作坊,后又拜舅舅为师,开始正式学习扎龙。

“1999年,我刚好16岁,第一次扎龙,就是扎国庆50周年大典上表演的龙。那时候表演龙加上彩排要用的龙一共要扎18条,全部都是纯手工制作。我主要做的就是彩绘,师傅先画好轮廓,我再用笔一笔一画地描。为了早日完成任务,大家每天加班加点在作坊扎龙,常常一站就是一整天。”逯德军说,虽然很辛苦,但是看到自己亲手彩扎的龙出现在国庆50周年庆祝大典,心里还是特别自豪。

2000年,舅舅周建正式接手家庭作坊,在太平镇办起了新艺龙灯彩扎厂。进入彩扎厂后,逯德军负责彩绘和整装造型工作。由于经常跟随舞龙队员外出舞龙,除了维护道具,逯德军还学会了舞龙,以舞龙队员的身份先后参加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70周年庆祝大典。“你要会舞这个龙,才晓得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逯德军说。

在工作坊的墙壁上挂着、地上放着让人眼花缭乱的竹篾、铁丝、模具等材料。“不要小看了这些竹篾。”逯德军说,扎龙人在选材上很讲究,龙头选用的竹子是慈竹,舞龙的竿选用的是斑竹,选用的竹子需生长年份久点和竹竿直一点、竹节中间距离长点的,这样才能保证扎好的龙灯骨架既美观又经久耐用。

扎龙共有三个制作步骤。第一步是编制龙身骨架。第二步则是在龙身骨架上裱敷龙衣。糊好龙身后,裹上绘制的黄、红等色彩的“龙衣”,贴上龙鳞,整条龙威风无比。最后一步是绘制龙头。将龙头绘上色彩后,再安装上龙眼、龙舌、龙须、龙眉、龙冠、龙角,整条龙就做成了。“一条18米的龙,纯手工制作,光是龙身骨架就需要两天半的时间完成,整条龙大约需要10天才能完成。”逯德军指着一个已经成型、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龙告诉记者,扎龙厂里制作的大多数是铜梁龙灯里最具代表性的表演龙灯:大蠕龙、竞技龙、火龙、荷花龙等。这种龙灯以慈竹、柏木为架,丝绸绢带裱面,浓墨重彩描绘,集狮头、鹿角、虾眼、鱼脊、蛇身、鱼鳞、虎掌、鹰爪、鱼尾于一身。龙灯大都是手工制作,先构思画图,再结合规制扎造型。逯德军已经做了几十年的龙灯,现在,他只需要目测就能基本掌握比例。逯德军不仅传承了用料考究、色彩鲜艳的工艺精髓,还融入了不少创新元素。他不断改良扎龙制作的材料以及形象设计,以追赶时代潮流。他尝试改良龙头的形象,让龙看上去更喜庆。他还开发了更加小巧、可供收藏的工艺摆件龙等。2021年,他研发的铜梁龙艺术品获得了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我们平时到外面去交流学习,就是为了创新升级铜梁龙。我会努力地传承好扎龙技艺,继续弘扬铜梁龙舞非遗文化。”逯德军说。

(记者 郝好,编辑 曾祚)


专题|每日一歌

铜梁早健康

专题|创全国文明城 做铜梁文明人

专题 |龙乡教育

专题|川渝探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