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建设中华习字文化名城】他手写8100余个常用汉字 自创“毕克叙事体”字库

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10-12 16:28

一支毛笔、一个砚台、一台扫描仪、一台电脑,他一个人静静地挥动手中的毛笔……这是毕克退休生活的常态。


10月11日,记者来到毕克家中书房,看到一叠厚厚的写着毛笔字的宣纸。在这间书房里,他用了1500余个小时,手写8100余个常用汉字,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字库,并将此字库命名为“毕克叙事体”。



今年60岁的毕克,1981年开始参加工作,在驻铜某部红军团从事新闻宣传工作;1988年1月至1989年6月期间,曾在云南老山前线担任战区战地记者;1991年转业到铜梁从事新闻记者和编导工作。今年7月28日,他已正式从铜梁区融媒体中心退休。但他并没有闲下来,继续坚持创作自己的字库。


书房案桌上,一张张沁着墨香的宣纸上,一个个汉字端庄大方生动流畅。8100余个汉字,饱含着他日夜不懈努力的心血。


为什么要自创字库?


毕克回忆到,以前做电视节目时,有时很难在字库中找到适合用于片名和节目包装的手书简体汉字。于是,喜爱写毛笔字的他,尝试着自己为电视节目制作创作字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受到了普遍好评。


2022年,在同事的鼓励下,毕克萌生了做字库的想法,将写好的毛笔字录入专业字库,以方便更多人使用。


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专注于字库创作。一张书画毡上铺一卷宣纸,一笔一画开始创作毛笔字体。而这一做,便用了近2年时间。



毕克向记者分享了字库创作过程。首先书写好毛笔字稿件,然后将稿件扫描成电子档并导入电脑,再用图片处理软件抠图,最后根据每个汉字的字码点,将汉字匹配到字库中。从书写、录入、制作到入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有任何差错。


毕克解释道,每个汉字都有一个字码点,就像一个人的身份证一样。找字码点是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三级字表里汉字的字码点,如姓氏人名、地名等平常使用较少的1600余个汉字,极个别字是很难找到的。


要知道,大多数的字库里仅限于一、二级的汉字6500个。而三级字表汉字的创作难度则大大增加。“字库只有做得尽量全,用户用起来才会更方便。”



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除去中间休息时间,毕克每天工作12个小时,是常态。创作中,因为长期长时间伏案工作,他的肩颈、腰椎不堪重负,同时感到非常疲惫,导致他几度曾想放弃。“想放弃时,我就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告诉自己认定的事情千万不能半途而费。”他说,听到铜梁区在创建中华习字文化名城时,他坚定决心完成字库。



今年10月10日,已退出工作岗位2个多月的毕克,终于完成了“毕克叙事体”字库的最终版本。该字库经过多次修改,除了常用汉字8100余个外,还囊括了英文字母、数字、标点符号等。他将自己的字库无偿分享给铜梁区融媒体中心使用,受到了单位干部职工的好评。


“用户下载安装字库后,可以用于影视视频制作、广告及海报制作、日常办公等。”毕克表示,希望为丰富字库内容作点贡献。


“不管什么时候,人总要给自己树立一个长期目标,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毕克说,未来,他会继续勤写毛笔字,做一些丰富生活且更有意义的事情。


(记者 方秀,编辑 秦琬淇

权威发布

专题|每日一歌

铜梁早健康

专题 |龙乡教育

专题|川渝探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