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百姓故事】残疾人谭学华:坚持制陶43载 用双手撑起土陶厂
选泥、碾泥、造型、打磨、上釉……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永嘉镇圣水村9社的谭氏来料加工土陶厂,见到谭氏来料土陶加工工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谭学华时,他正在认真制作一个土陶盐罐,不到4分钟,一个半成品就已经完成。
今年58岁的谭学华,是谭氏土陶传统制作技艺的第11代传承人,也是一个先天性肢残人士,自他从事土陶品制作,与泥、火相伴已经43载了。谭学华告诉记者,在制作陶器前,要先把土块砸碎,筛去杂质,再配上水泡浆,经过踩、揉等工序后,在阴凉处放置1到2天,再用手工拉坯翻模成型,待泥坯晾干后再进行雕刻或彩绘纹饰、上釉色,最后烧制成型,整个过程工序多、流程慢,耗时长,但是看到成品却是一件开心的事。
现在,谭学华的土陶厂生意蒸蒸日上,但也曾一度陷入低迷状态。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土陶厂资金短缺,发展陷入了困难,永嘉镇民政和社会事务办了解他的情况后,通过积极协调和努力,帮助他争取到了免息贷款,让土陶厂顺利渡过难关。
据了解,近年来,永嘉镇积极帮扶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通过举办招聘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以及帮助残疾人争取免息、低息创业贷款等方式,多渠道解决残疾人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人脉、技术、资金困难,助力残疾人更好自力更生。
在谭学华家的院子里,大小不一、门类繁多的盆、缸、坛、罐等陶制品整齐摆放在一起,这些都是已经制作好的成品。值得一提的是,在谭学华家的展示架上,还摆放着几个颜色、造型各异的花瓶,十分引人注意。
原来,为了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在区文化馆的推荐下,2021年谭学华参加了四川大学传统沙陶非遗研修班,远赴云南学习沙陶技艺,并特意将期间制作的艺术花瓶带回铜梁进行研究和创作。因为条件限制,缺少原材料,他大胆突破和创新,用本地的白泥烧制了花瓶工艺品,并在瓶身进行了简单和谐的绘画,获得了许多人的喜爱。在今年3月的铜梁黑鸡美食节期间,区残联通过党委政府搭建的平台,为他提供展区,仅一天半时间就卖出了10多件。
目前,谭学华制作的陶器已经销售至四川遂宁、南充,贵州,重庆合川、潼南等地,得到许多顾客的夸赞,口碑也越来越好。2021年,谭氏土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谭学华也成为区谭氏来料土陶加工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据了解,为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进行就业创业,区残联将建立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中心,同时,为帮助谭学华扩大销路、提升知名度,将免费为他提供一块制陶体验区,他可现场教授体验者制陶技艺,销售陶制品。
“感谢党和政府的支持,有了大家的关系和帮助,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对于未来,谭学华充满信心,他今后打算多生产一点工艺品,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让土陶厂走得更远。作为一个非遗传承人,谭学华还表示将继续提高技术水平,也欢迎更多人来学习体验陶艺制作,共同把非遗事业传承下去。
(记者 陈世芬,编辑 曾祚)
专题|每日一歌
铜梁早健康
专题|川渝探探
专题 |龙乡教育
专题|公益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