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阅享铜梁】溅溅流水入梦来

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05-26 19:41

谨以此文缅怀生于斯、长于斯、逝于斯、铭于斯的乡土先民;纪念“关溅场”得名300周年,礼赞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铜梁——


溅溅流水入梦来

◎刘君福


安居县关箭场:“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杀蓬蒿来此土”


公元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颁布,湖南、湖北、广东、江西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我的入川始祖刘祯响应入川诏来到安居县关箭场铜鼓坪下洞子湾插占落户,取字辈“国正天新顺,官清民自安;聚贤君臣义,子孝父心宽”。300年来,入川始祖已在这里繁衍了15代。后世子孙开枝散叶,故土难离者仍生息在少云镇洞子湾、梧凤沟和安居镇刘家湾。

他们为什么会来安居关溅一带插占落户呢?原来,在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年),这里就属于安居县辖区。尽管康熙元年(1662年)已经撤销安居县并入合州,但是他们在这里看到了生活的前景: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便于耕作,交通便利,是一个不错的人居环境。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新设置了铜梁县,原安居县并入铜梁县,安居保留了部分县级权限。想必,入川始祖是慕“安居”之名来此插占落户的吧!他们祈盼:安居,安居,安居乐业!

光绪版《铜梁县志》安居县关溅场(彭强提供)


关箭,1721年建场,因关箭溪得名。1919年,改关箭场设关溅乡。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特等功臣邱少云,1926年就出生在关溅乡。上世纪30年代,铜梁教育家练哲谙(1878—1951年)在此创办关溅小学。1951年,安居区划出关溅、中和、维新、高楼4个乡组建铜梁县第十区,因区公所驻关溅场得名“关溅区”,1955年撤销。1958年,关溅乡更名关溅公社。1961年,为纪念邱少云烈士,划出琼江北岸7个大队73个生产队成立少云公社,驻地为梧凤大队五队向家坝。1961年,恢复关溅区建制,管辖关溅、少云、中和、柏柳、维新、高楼6个公社。上世纪70年代,安居中学师生进驻关溅创办关溅中学。1983年,关溅公社、少云公社分别更名关溅乡、少云乡。1989年,关溅乡、少云乡合并组建少云镇。2005年,中和乡并入少云镇。关溅小学和关溅中学,是我魂牵梦绕的早年求学圣地,是她们让我知道了“诗和远方”,也放飞了我的梦想。


关箭:关羽曾在这里射过箭?


关溅,曾用名关箭。有人说,“关溅流杯”是三国典故,“关箭”得名于三国时关羽在此射过箭,简称“关箭”。该猜想,值得商榷。

首先,关羽从未入过蜀,怎会来此“射过箭”?“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关羽承担了守荆州的大任,后来东吴偷袭让他“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杀,至死未入蜀。其次,“刘关张”在关溅滩流杯喝酒,怎么可能?刘备在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入川,确实是取道涪江逆流而上,起因是应族兄刘璋邀请带黄忠、魏延去成都攻打张鲁,后因庞统在落凤坡被杀,才趁机夺了四川;再后来,张飞、诸葛亮入蜀增援,张飞从陆路占领巴郡,后作巴西太守在阆中策应巴蜀。刘备、张飞到关溅,有可能!“刘关张”三人并未齐聚巴蜀,怎可能来关溅滩喝酒?最后,“关溅流杯”的诞生,大致应该在清朝乾隆时期(1736—1795年),与东汉末年的“刘关张”风马牛不相及。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1649—1725年)回潼南区小渡镇庆元山给父亲张烺扫墓,途经关溅,写《官溅溪》三首,只字未提“关溅流杯”,却在过龙门书院旁的佛耳岩题诗。作为治河名臣,他怎会对“关溅流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有人说“溪上杨花飞似雪,扁舟一叶趁斜曛”写的是“关溅流杯”。其实,三月“杨花飞似雪”是北宋晏殊、宋祈等都写过的典型春景。刑部侍郎、清代进士王汝璧(1741—1806年)咏“关溅流杯”题名《曲水流觞》,可见当时已有“流杯池”,却未冠“关溅”之名。

请看,光绪版《铜梁县乡土志》对“关箭溪”的记载:“……北至大渡口与大安溪会,两水合流至长滩(在场西南十里许)入县北四十里之关箭场境。(滩)蟠石里许,锁断溪流,下有深潭,米艇云集。(以下名关箭溪、禁溪,又名安居溪)东流十里,南有楠木溪自马锣山(山在场西)来会;又五里,西有邵溪自三昧寺(寺在王家场界)来会;至龙门书院,东有万家坪水自转龙桥(桥在场西)来会;至箭盘滩(一名龙门滩,即流杯池处),巨石横亘,水如平镜,北岸一漕可通小舟;下至汪家溪(以下俱在场东),北有隔河摩石水来会;至青岩渡,南有海棠溪水来会;过紫极渡,至乡西北黑龙嘴,北合涪江,东下嘉陵江。此水,源在他境,委在本境,行境内八十余里,轻帆快艇实资转运云。”

笔者注,上段文字中“乡”为安居乡,“场”为“关箭场”,第一个“滩”为中和“长滩”。其中“箭盘滩”一词已分明告知,“关箭”得名于关溅上场的“箭盘滩”。此处两山相夹,“北岸一漕可通小舟”,险要如“关”;滩盘滩“巨石横亘”,形状如“箭”,自然就叫“关箭”。又名“龙门滩”,因下游盛产鲤鱼,自然和“龙门山”一起成为1820年周启勋修建的“龙门书院”得名缘由——“鲤鱼跃龙门”!尚须注意的是,注释“以下名关箭溪、禁溪,又名安居溪”,为什么是“以下名关箭溪、禁溪”呢?


关溅:疑似得名于“官禁溪”


成书于1227年的南宋《舆地纪胜》卷158介绍普州大安溪时,引成书于1080年的北宋《九域志》说“安居水中多鲤鱼。故老云:孟蜀尝取鱼于此,禁人采捕,当时号曰禁溪”。普州辖地大致为四川省乐至、安岳、遂宁三地和重庆市潼南的部分地区,正是琼江流域。大安溪,疑似得名于安岳——“安居于山岳”。《明通志》说大安溪“在安岳县七十里”。“孟蜀”,此处指五代十国时后蜀的开国皇帝孟知祥(874—934年)。《舆地纪胜》卷159介绍合州大安溪时,说“在铜梁县北二十余里,溪深多鲤,金鳞赤尾”。将关于普州和合州的大安溪介绍比对,不难看出:铜梁安居的关溅溪恐怕正是后蜀王取鱼之地——“禁溪”。“官禁溪”?“官禁溪”对应的读音音变恰好就是“官溅溪”!我小时候,听爷爷奶奶级别的老人说赶集“赶Guānjìn去了”的口音,感到别扭。乍一回想,解放前人们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极少,识字不多,文化教育基本上靠口耳相传,这恐怕正好是“官溅”源于“官禁”的化石型读音。

明朝曹学佺《蜀中广记》介绍合州安居县:“今县别名琼江,以官溅溪平滩一带流入涪江。有琼花浮水面而出,故号为琼江矣。”曹学佺1609年任四川右参政,1611年任四川按察使,1613年被罢职,对四川风物名胜颇有研究。可能是“禁溪”“官禁溪”大名不雅,自然衍化成明朝的“官溅溪”了,还因“琼花献瑞”另取了雅名“琼江”。

定稿于1820年的《清一统志》记载,安居溪“在铜梁县北,旧安居县南城外。一名关箭溪,又名琼江”。可见,明朝时的“官溅溪”已经演变成清朝中后期的“关箭溪”了。

郭朗溪主编的《新修铜梁县志》介绍,大安溪“一名关溅溪,又曰安居溪。孟知祥王蜀时,改名禁溪”。可见民国时,“关箭溪”已正式定名“关溅溪”。尽管郭老坚持“禁溪”说,可惜却未提及“官禁溪”!


关溅:绘形,绘声,传神


既然“关箭”得名于关溅上场的“箭盘滩”,那为什么又叫“关溅”呢?

“关”,繁体字为“關”,形声兼会意,“门”为形旁,其余部分为声旁,且像纵向的门闩和绳子。本义是门闩和关门的“关”,引申为两山相夹、地势险要的交通要冲,比如“函谷关”“山海关”。“关”,摹写了“两岸青山相对出”以及“巨石横亘”如“箭”如“门闩”的形。

“溅”,读jiàn,繁体字为“濺”,形声兼会意,本义是污水挥洒,此处为液体受冲激而向四方飞射,描摹滩陡水急、砯崖转石、水石相击、水花飞溅的动作和形状。

另有“溅溅”①,读jiānjiān,水急速流动的样子,北宋王安石《初夏即事》有“石梁茅屋有弯埼,流水溅溅度两陂”。“关溅”写作“关箭”,除了箭盘滩“巨石横亘”如“箭”外,还有水流湍急,像射出去的箭一样,南朝吴均《与朱元思书》写浙江富阳到桐庐的富春江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可为佐证。“溅溅”②,读jiānjiān,拟声词,摹写水流的声音,北朝民歌《木兰诗》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音近词为“间关”,读jiànguān,唐朝白居易《琵琶行》有“间关莺语花底滑”,摹写黄莺在花下清脆婉转流畅的叫声,进而写出琵琶声轻快悦耳。

“关”描摹山形和箭盘石旁石漕的形,极言地势险要。“溅”,既绘形,又绘声,还有动感,深得此处情境神韵,可谓妙手偶得。“关溅”,读音Guānjiàn,叠韵回环,声音响亮;声调平仄起伏,和谐悦耳。

这是“安居八景”中的“关溅流杯”吗?

流水溅溅度两陂(秦盛阳拍摄)


少云大桥南桥头,电杆指示牌上标有“关溅流杯”。网上能查到的、标名“关溅流杯”的照片,拍的都是关溅滩流水溅溅的胜景而非真正的“关溅流杯”。

光绪版《铜梁县志》记载:“从紫极山下打桨,南折而入,过海棠溪。筼筜万个,拂水悉成缘云。岩泉喷薄,皑皑如雪,则溅盘之水所从出也。其水入处,激为飞湍。昔贤于其旁凿为流杯池,引上游之水潆洞而入池,曲折而归溪。平旷幽洁,可坐而休。当风暖日迟,名流修禊,相与觞咏其间,而波光似镜,杯渡如飞,左右逢源,中央宛在。揽胜者竟以比诸会稽兰亭云。”

笔者译文为:从紫极山下行船,向南逆流而上,经过海棠溪。(到箭盘滩附近)成千上万的竹子,拂过水面,翩翩起舞;水声响亮,攀云而上,直达青天。(杜甫《乐游园歌》有“拂水低徊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笔者注)(走近一看)岩泉喷薄,像皑皑白雪,原来是箭盘滩的水奔涌而出。那进口的水,湍急如飞。先贤在旁边开凿成“流杯池”,引上游的水潆绕石洞进入池中,曲曲折折后回归山溪。(流杯池)平坦开阔,幽静雅洁,可小坐休闲。每当春风煦暖、春日迟迟之时,名流修禊,举起酒杯,吟咏其间。此时波光粼粼,明亮如镜,水面羽觞飘飘飞旋,左右逢源,好像还在水中央。游客们纷纷把它比成“会稽兰亭”集会。

从《铜梁县志》记载,再回到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就可以窥见“关溅流杯”的“庐山真面目”了!

那么,真正的“流杯池”长相如何呢?川渝有黄庭坚的三处流杯池:宜宾流杯池,青神中岩“玉泉流杯”和万州流杯池。

四川宜宾市流杯池


1098年,在宜宾岷江东岸崔科山下天然峡谷里,北宋大诗人黄庭坚依山凿池。池为九曲型,长5.2米,宽0.2米,深0.55米,泉水从岩中流出,水流九折。池边设8个石凳,宾客围坐,吟诗唱和。3年间,他在此写下《苦笋赋》《荔枝录颂》等名篇。

四川青神县中岩寺“玉泉流杯”


眉山市中岩书院是黄庭坚的老师苏轼少年求学之地,他在这里相悦《江城子》中“小轩窗,正梳妆”“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妻子王弗。黄庭坚在中岩寺山阴的道旁,引泉水入池,依山势凿了一个直径2米的流杯池。中间取太极图形,用红石砌成旋转式龙骨,以水为阴,水绕龙骨而曲水流觞。

北京最著名的流杯池有明朝的中南海流水音,清朝的潭柘寺猗玕亭“御亭流杯”和恭王府水寿亭流杯池。有乾隆、和珅等带头,“曲水流觞”自会大行其道,“关溅流杯”大致诞生在此时。

北京潭柘寺猗玕亭“御亭流杯”


图案从南向北看,像龙头;从北向南看,像虎头。猗玕亭对联:“金玉镶筠流觞龙献瑞,春秋修禊乘月虎听禅。”清朝乾隆皇帝作《猗玕亭》诗:“扫径猗猗有绿筠,频伽鸟语说经频。引流何必浮觞效,岂是兰亭修禊人。”


“流杯池”不再,关溅滩旧貌换新颜!


1956—1976年,整个琼江兴修水利,逐段渠化。国家投资300万元,建成梯级船闸14座,通航里程150公里,年通航能力达12万—20万吨。关溅也炸滩筑坝,在南岸建船闸,在北岸修电站,流杯池、水磨坊等尽毁。在滩下游,1977年建成少云大桥。于是,“关溅流杯”只存在于传说和古诗文中了。

刑部侍郎、安居人王汝璧《曲水流觞》这样描写“关溅流杯”:“高云养晴昼,碧景移庭阴。引渠抱曲榭,暗水流愔愔。惠风集群彦,花枝拂瑶簪。此地有竹石,何必矜茂林。移情过吾师,激激闻古音。岂独澹尘虑,亦已避旱祲。于焉此拍浮,就浅还就深。莲舟杳何自,槎仙尚可寻。鸱夷犹滑稽,高下为浮沉。衢尊听斟酌,滥觞匪自今。谁得如王江,长鲸吸可任。虽无龙门标,亦有砥柱心。濠梁无俗客,杯湖有驯禽。斗柄正可挹,秉烛待横参。”

清朝举人、安居人周际同《安居八景·关溅流杯》:“天工巧制碧琉璃,修禊兰亭可有诗。溪口折随风荡漾,文心曲共水涟漪。如披写意王维画,好唱回波景伯词。最是羽觞知客意,恰从凹处驻双卮。”

物换星移,“关溅流杯”遗迹不再,遗址在!惠风和畅今又是,关溅滩早已旧貌换新颜!


琼花献瑞:已从梦中走来,

而今触手可及!


安居古城迎龙门旁望江亭,可观赏“安居八景”中的“琼花献瑞”。光绪版《铜梁县志》记载,每到夏秋涨水时节,涪江水急而浑浊,琼江水静而清澈;两江交汇后,涪江水从江底灌入,直冲水面,层层涌出,似琼花怒放,变化万千。

历史不可逆转,乡愁悠悠飘来。琼花献瑞今又是,换了人间!

上世纪80年代,琼江流域被列为重庆市水土保持重点区。2022年7月,川渝两省市召开2022年河长制工作联席视频会议,高质量推动琼江示范河流建设提标升级,正努力把琼江建设成为川渝首条具有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幸福河流。

目前,安居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发展改革试点城镇、重庆市级中心城镇和国家非遗旅游景区,已驶入千年难遇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大发展快车道——“产业高地”“文旅胜地”“宜居美地”“民生福地”逐步建成,古城游人如织!

文化铸魂,生态赋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溅溅流水可以为证:铜梁安居,安居铜梁,老百姓真的安居乐业了!

刘君福,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铜梁区骨干教师,曾荣获县级优秀教师、红岩好教师等称号。


重庆市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重庆市铜梁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联合主办

专题|每日一歌

专题|川渝探探

专题 |龙乡教育

专题|建设中华习字文化名城

“典”亮法治明灯 东城街道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