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大融合】川渝盐业遗产 联合申遗 胜算几何

学习强国 03-24 09:50

自贡东源井古盐场。本文图片均由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提供

西秦会馆(现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自贡艾叶古镇。

3月12日,川渝盐业遗产申遗专家咨询会在遂宁市大英县举行,标志着川渝两地的盐业遗产正式开始携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盐卤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分布广泛,池盐、海盐、井盐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千百年来,川渝盐业生产不仅拥有一套完整的开凿技术体系,更在两地留下了丰富的制盐遗址遗迹。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盐业遗产并不少见——迄今为止,已有波兰维利奇卡盐矿、秘鲁马拉斯盐田以及奥地利哈尔施塔特盐矿被纳入了世界文化遗产,此外,还有7个国家的盐业遗产正在申报。竞争激烈,川渝盐业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优势几何?


技术先进

小口深井钻井技术诞生在四川


3月,遂宁大英卓筒井镇桃花盛开、风光旖旎,大顺灶卓筒井便坐落在这里的一处半山腰上。若不是盐井上方专门配置了取卤水的竹编工具,很难相信地面上一个碗口大的小洞,便是能够提卤煮盐的卓筒井,更难让人相信这便是人类发明的最早小口径深井。

“卓筒井诞生在北宋庆历年间,可以说,它的出现不仅为四川盐业生产的发展开辟道路,还首开西方绳式顿钻钻井技术的先河,揭开了人类向地下深处探寻宝藏的序幕,是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在专家前往现场考察时,大英县文物管理所所长蒋铭这样感叹。

在卓筒井出现之前,川渝地区采盐的主要手段大致分为取盐泉蒸浓结晶,以及开凿大口浅井采集卤水取盐。然而大口井需要劳动者井下作业,并且开凿过程中的井下通风、照明和防止淡水渗入等问题也没有得到圆满解决。再加上开凿技术笨拙、粗陋,一般开采深度多为数十丈,更深处的卤水便无法开采。随着浅层卤水资源渐渐枯竭,向地下深处采取食盐便显得十分迫切。

正是在此背景下,今川南一带的盐民创造了“冲击式顿钻法”凿井。使用铁制钻具——“圜刃”,可凿出深度数十丈、口小腔直的“卓筒井”。这种小口井用小于井径的竹筒做汲卤容器,将熟皮置于筒底,构成单向阀装置。筒入水时,水激皮张而水入,筒起时,水压皮闭而水泄。一次可采卤水数斗。并且还使用去节巨竹,将其首尾相接下入井中作套管,首创了套管隔水法。

卓筒井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宋代的盐业生产。据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不完全统计,“凡四川二十州四千九百余井,岁产盐六千余万斤”。井数较宋初增加约7倍,年产量增加2.7倍。即使在民国时期,大英的卓筒井镇也有108个灶房、老井计1711眼,年产盐4000余吨,销往金堂、乐至、安岳、大足等地。

卓筒井的出现,为四川井盐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也是我国古代钻井技术的集大成者。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在其著作中阐述:“今天在勘探油田时所用的这种钻深井或钻孔的技术,肯定是中国人发明的,因为我们有许多证据可以证明,这种技术早在汉代(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一世纪)就已经在四川应用……在古代的四川,已经利用从钻孔中冒出的天然气来蒸发从盐井中抽出的或从别处流出的盐水。”已故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也曾经这样评价过卓筒井的小口深井技术——“卓筒小井,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蒋铭介绍,以卓筒井为代表的小口深井技术堪称钻井技术的集大成者,“它首创冲击式钻井方法,与近代西方绳式顿钻钻井原理相同,但比西方早750多年;首创套管隔水法与近代石油钻井中多层结构的套管原理相同,但比西方早400多年;首创世界钻井史中的第一只钻头,即‘圜刃’型钻头,其结构与近代石油旋转钻井中采用的鱼尾钻头结构相似,但比西方创造的第一只钻头早750多年……”


遗存丰富

川渝两地留下大量制盐遗迹


川渝盐业开采延续数千年,制盐遗存众多。据初步统计,重庆地区尚存与盐业历史文化直接相关的不可移动文物100余处,四川自贡市、遂宁市大英县等地留下的盐业遗产更是十分丰厚。

记者了解到,在大英县的盐业遗产调查中,已找到18口灶和245眼井,并为盐井、灶房遗址等设置保护标志,安装界桩、标志碑100余块。大顺灶卓筒井已经进行修缮工程,恢复了周边老井活态传承,重现了筒车、晒盐架、晒坝旧貌。而享有“千年盐都”美誉的自贡,更是保留下了盐业生产、运输、管理遗址及盐商寨堡、宅邸等大量和盐有关的遗址遗迹。

“自贡自东汉时期就开始井盐生产,到宋代时全国有名,十九世纪时诞生了中国最大的盐场。尤其是在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抗日战争时期,自贡抓住两次‘川盐济楚’的历史机遇,开创了盐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盐业生产更是成为自贡的一大支柱产业。”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馆长程龙刚介绍。

自贡最负盛名的盐业遗迹,当属昔日的盐帮会馆——西秦会馆。如今,这里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这组雄奇的古建筑,是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到自流井地区经营盐业的陕西籍商人合资修建的同乡会馆。建筑设计精巧,结构繁复,造型精美,雕刻、装饰十分华丽。作为盐业博物馆,这里陈列的大量文物,见证着自贡井盐开采的辉煌历史。

自贡燊海井,世界仅存的一座仍然采取传统工艺提卤制盐的盐井。它同时还是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的矿井,开凿时深度即达1001.4米。燊海井于1835年钻凿成功,10多年后,俄国人谢苗诺夫才钻出8口约60米深的浅油井。如今,燊海井修复后对外开放,活态展示了小口深井的顿钻、竹笕输卤和传统熬盐等技艺。

在井盐运输遗址方面,自贡也保留了贡井老街盐道、艾叶滩码头、仙市古镇盐码头等大量遗址遗迹。自贡盐运古道第一滩,是距离自贡城区不远处的艾叶滩,这里不少石头上有碗口大的洞眼,便是当年纤夫或船工用来拴船的地方。自贡千年盐运第一镇仙市古镇,盐运码头、古街、祠堂、庙宇和街头牌坊更是保存完好。自贡牛佛古镇码头,青石板路中间磨出坑坑洼洼,它们是川盐古道上,运盐马帮、牛队和转盐工人日复一日踩出来的印迹。此外,还有四川省盐务局办公旧址等为代表的盐务办公旧址、三多寨等盐商寨堡群,以及玉川公祠等盐商宅邸。

在辗转于自贡、大英进行实地考察时,专家们对丰厚的盐业遗存兴致盎然,尤其对自贡燊海井的活态传承印象深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柴晓明表示,它向今天的人们直观呈现了当年井盐开采的景观。


如何申报?

筑牢基础突出特色


川渝盐业遗产联合申遗,特色明显,却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国际上,现有7个国家的盐业遗产群雄逐鹿;国内,川渝盐业遗产尚未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步便是要争取进入预备名单之列。

3月12日的川渝盐业遗产申遗专家咨询会,刮起了头脑风暴。专家认为,川渝盐业遗产申遗既有自身特色,同样存在考古和研究等短板。

柴晓明认为,川渝盐业遗产类型珍稀独特、内涵特别丰富,“不仅盐、气、卤同采,在盐业生产遗存外还拥有码头、会馆、街道等丰富的遗存。”四川大学教授李水城也认为,即使放眼世界,川渝两地的盐业遗产也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小口深井的出现是重要的科技发明,在世界盐业史上都有独特而突出的地位,而这种冲击钻技术在国际上也非常有影响力。”在北京大学教授孙华看来,川渝盐业遗留的景观非常好,体现了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基本构建起了川渝盐业的发展史。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也介绍了重庆地区盐业遗产的三大显著特点:一是历史悠久,规模庞大。以中坝遗址为代表的盐业遗址群,是目前东亚地区考古发现最早、规模较大的盐业遗址群。二是序列完整,脉络清晰。通过多年考古工作,已建立起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汉至六朝、宋至明清的完整盐业遗产历史文化序列。三是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基本覆盖了盐业遗产主要历史文化内涵。

然而,四川地区的盐业遗址考古显然还远远不够。在卓筒井,专家看到清代修建的灶房、极可能上世纪修补过的水泥地面,不由提出质疑:“怎样说服我相信这里从宋代就开始采盐?”路径只有一个:以考古获取实证。

咨询会上,专家就川渝盐业遗产申遗形成了诸多共同意见,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要深入开展川渝盐业遗产考古研究,对相关遗存进行考古专项调查,选取重点和典型遗存进行考古发掘,理清川渝盐业遗产分布和历史发展脉络,提炼出具有世界意义的突出普遍价值。此外,要按照世界遗产保护的标准和要求,加大遗产保护力度,加强法治建设,编制保护管理规划,实施文物保护项目等,确保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至于未来的申报方向,专家们认为可以重点突出小口井、冲击钻、气卤同采的开采技术和特点,突出在世界科技史上的贡献,加大对盐帮菜等非遗的整理阐释力度以提升遗产价值或者从文化景观角度进行申遗。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申遗成功的川渝盐业遗产将得以向世界讲述中国古代人类如何向地下深处探寻宝藏的宝贵经验。

(来源 四川学习平台;编辑 陈绍铃)

专题|每日一歌

专题|创全国文明城 做铜梁文明人

专题|川渝探探

专题 |龙乡教育

专题 | 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重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