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阅享铜梁】完名让人 远害全身——《清明上河图》“世传第二本”与铜梁的故事

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02-18 14:27

完名让人  远害全身

《清明上河图》“世传第二本”与铜梁的故事


文:赵兴明



张佳胤旧居  (肖明益摄于2023年)


故事得从巴岳山北麓的一座老宅院说起。

这座两进四合院坐落于铜梁区南城街道翠英村,主体为砖木结构,屋顶为单檐悬山式。远远望去,只见断垣残壁间露出几间空房,撑起几片瓦檐,不过是破败的寻常民居罢了。走近了细观,却能从砖瓦柱础间品出这座宅院的高格雅致。

老宅院的外墙已经坍塌大半,只能从两丈有余的高度和考究的叠落式造型想见昔日的庄严。走进宅院,依稀可见朝门和垂花门的遗迹,十步开外是一排宽阔的门房,门房中间是进入正院的穿堂,四角的楠木金柱粗壮笔直,柱围足有1米有余。正院由一座“凵”型的走马转角楼和门房围合而成,方方正正。转角楼的山墙和底层墙体为青砖结构,上层为桩板结构。有意思的是青砖的大小。从清代后期到民国,一直到如今,普通的民宅用砖几乎都是同样尺寸,约为240mm×115mm×53mm,而这处宅院的墙砖大小却是350mm×210mm×130mm。房顶上的蝴蝶瓦也和一般民居不同,不但尺寸比普通瓦片要大,而且长宽相等,都是210mm,是罕见的方瓦。宽厚考究的建筑构件、方正俭朴的建筑风格,隐隐透露出这座宅院原主人不同一般的身份。

这座老宅院的原主人到底是谁呢?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原铜梁县文管所对这座老宅进行了详细考查,发现屋梁上有“明神宗万历年建”字样,结合院后土丘发掘出的张佳胤第二子张叔珮墓等信息,综合考证该院落为明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张佳胤晚年所居的别院。

四百余年,沧海桑田,当年的川东第一名门望族,早已隐入尘烟。张佳胤何许人也?当年名震朝野,如今鲜有人知。张佳胤字肖甫,号崌崃山人,合州府铜梁县人。明代军事家、文学家,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诰授一品。张佳胤一生定边平乱雄才大略,诗赋文章名满天下,是历史上少有的文武通才。明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年),致仕回乡的张太保“卒得风疾不起,天子为之震悼辍朝,宗伯、太宰、司空议赠‘少保’,予祭九坛,工部治葬,谥‘襄宪’”。

明 兵部尚书 太子太保 张佳胤造像

(赵兴明 绘)


勋名彪炳明史的张太保去世15年后,他生前所居这座山边别院,却因一件“颇为世鉴赏”的画卷,再起风云。

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的一天,一滚烟尘扬起在巴岳山下的驿道上,几位官吏扬鞭打马直奔张府而来。他们沉甸甸的行囊里装有黄金百两,只为求购张府所藏的《清明上河图》“世传第二本”。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汴京风貌长卷,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一出世就引得王公贵胄竞赏争藏。高雅的书画怡情背后,却一直伴随着巧取豪夺甚至是腥风血雨。而张佳胤与《清明上河图》第二本的缘分却要从他主政浙江说起。

万历十年(1582年)春,浙江巡抚吴善言奉诏减月饷,引发杭州安庆兵变,之后诱发民乱。当时,张佳胤任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奉命署浙江巡抚,前往平乱。张佳胤轻车简从,连夜入城,以雷霆手段收服乱兵,设计击斩纵火者,弹指之间平定兵民之乱。神宗皇帝朱翊钧传诏嘉奖曰:“奋身犯难,定变俄顷,纪纲大振,忠绩卓异,赐飞鱼服……”。张佳胤因此由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擢左都御史,由兵部右侍郎擢兵部左侍郎。同年夏,倭寇犯浙江,张佳胤励楼船将军逆击败之。一时,佳胤公威服江浙,百姓纷纷称颂。次年正月初一饮屠苏,巡抚后衙里官绅齐至。原来,他们都得到消息,佳胤公即将回兵部重用,于是相携前来朝贺。

酒过三巡,席间的话题渐渐集中到了一幅画上,这幅画就是《清明上河图》。京中刚刚传来消息,继首辅张居正病逝被抄家定罪之后,掌印太监冯保也被驱逐抄家。在查抄冯府时,居然发现了原本应在皇宫大内的《清明上河图》真本。更可气的是,上面还新增了冯保亲笔题写的跋文。

冯保在《清明上河图》后题写的跋文


《清明上河图》真本原在北宋皇宫,靖康之乱后流落民间,之后再入元朝府库,元末被裱匠盗出流入民间。明代,这幅传世名作经两任华盖殿大学士徐溥、李东阳秘密珍藏后,转给了兵部尚书陆完,陆完后人卖给了文渊阁大学士顾鼎臣。顾鼎臣死后,《清明上河图》被严嵩、严世蕃强行从后人处索去。1562年,严嵩被削职,严世蕃被论斩,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真本花落明代内府。1578年,权宦冯保势大欺主,又把这幅传世名画盗回自家府上。赏画之余,这位颇通文墨的太监还肆无忌惮地在画上题写跋文道:“不觉心思爽然!”冯保也没想到,没爽几年,自己也步了严嵩的后尘。查抄冯府之后,《清明上河图》真本再次回到了皇家内府。

一幅传世名画见证了江山更迭,伴随着权力风云。无数曾攀登于权力巅峰的人物都已埋骨黄土,而这卷图轴依然分毫未损。噫嘘感慨之余,席间众人深感怀璧之祸而惴惴不安!唯佳胤公气定神闲,脱口吟出了“英雄心事无今古,神物风云各有时。铜柱功名倘难就,泽车欵叚①随所之。”的佳句。吟罢一声轻叹:“初本入禁中,无从复观!”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同席而饮的浙江官员,与张佳胤同年同榜的一位进士,心头却暗暗有了计较。因为他家里就珍藏了一卷《清明上河图》的复本,而且这个复本并非凡品,是由元代宫廷画师对照真本耗费数月之功临写而成,世称“第二本”。怀璧之罪的教训和对张佳胤胸怀气度的钦佩,让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宴后,这位同榜进士老兄,找到张佳胤,非要将《清明上河图》第二本相送。张佳胤“力却之”,而这位 “同年公必欲公受之”。张佳胤几番推却无果,只好酬以重金,收下这卷《清明上河图》的“世传第二本”。此后,这幅珍贵的画作就被张佳胤带回老家铜梁,深藏府内,秘不示人。

明 王象晋《剪桐载笔·张襄宪公远虑传》


明人王象晋在《剪桐载笔·张襄宪公远虑传》中记载了这幅“世传第二本”到了铜梁之后的故事。说是湖广、川、贵总督李化龙不知从何处打听到《清明上河图》这个珍贵的复本藏于张佳胤府中,便派遣亲信携百两黄金赶到铜梁的张府购买。

李总督的亲信一行从成都出发,辗转数日就到了张佳胤的家乡合州府铜梁县。时任县令米万钟正在衙署办公,忽见得一大群鲜衣怒马的官吏拥进院中,知道要出大事,赶紧上前询问。当得知来使是李总督派来,要去张府购画时,米万钟心头暗道不妙!以《清明上河图》世传第二本如此珍稀之宝,张府必然不肯出售。而来使奉金前来,又言之凿凿,分明是志在必得。一方是川东第一名门望族,另一方是三省总督、当朝权贵,一场龙争虎斗看来是在所难免。米万钟自知自己的螳臂挡不了大车,两头都不敢得罪,只能先领了来使一起赶往张府。只要让双方锣对锣、鼓对鼓地会了面,自己这个中间人也就尽到了本分。

走过一座青石平桥,就到了张府的地界。映入众人眼中的是炊烟托着远山、荷花映着落霞的田园风光。张府就坐落在荷塘边上,高门大院、面南而开,中正而清雅。这里就是张佳胤晚年的山居别院,他自称为芙蓉山庄。此时,距张佳胤辞世已有十五年,但他的子嗣大多袭有爵位,姻亲也多是当朝贵胄。张家仍是门楣鼎盛、望重巴蜀。

张佳胤旧居   (叶作富摄于1974年)


这张黑白照片是原铜梁县文管所所长叶作富拍摄于20世纪70年代。照片的宅院朝门巍峨,重檐叠栋,依稀可见四百年前李化龙遣使购画时的庄严气象。

米万钟向张府的主事人张佳胤的第二子张叔珮(字蔡蒙)表明了来意,就退到一边,心下暗自盘算如何应对即将发生的复杂局面。在他想来,冲突必然在所难免。

然而,让米万钟意想不到的是,当张叔珮得知众人来意后,竟没有丝毫迟疑,马上就答应下来。张叔珮一边吩咐各房子侄查找,一边将众人引入府中,并安排酒宴款待。夜幕降临,各房来报,没有找到。张叔珮略作思索后,单独召见了各房后辈,细细查问画作去向,并严令各房掌灯秉烛连夜找寻,务必找到。时近三更,一房子侄终于从柜箱底处翻找出了那卷世称第二本的《清明上河图》。拿到图后,张叔珮立刻把木匣交给李化龙总督的来使查验。来使从木匣里小心翼翼地取出卷轴,却并未打开,而是恭恭敬敬地呈给了县令米万钟。说是李总督请米县令代为查验。米县令也不推迟,连饮三巨觥酒后,就接过卷轴走到提前备好的几案旁展阅起来。

米县令的举动让张叔珮也颇感意外。这位县令不过三十出头,年纪轻轻,有何眼界!竟能判得了这世传第二本的真伪?因为米县令也是才到铜梁上任,之前二人并无交道,所以张叔珮也不知道他的底细。

原来,这个米万钟也不是一般人,他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直系十六世孙。他的书画造诣非常之高,与董其昌并称“南董北米”,后世尊为“明末四大书家”之一。此时的米万钟虽还年轻,却也是货真价实的大行家。米万钟对《清明上河图》也是仰慕已久,但真迹收藏在禁宫内府看不到,这个“世传第二本”无疑就成了民间能够看到的顶级孤本。所以,当来使请他验画时,他也就当仁不让了。

据明人王象晋的《剪桐载笔》记载,这个米县令展阅一段即大呼“妙绝”!并饮一巨觥酒,再看一段又大呼“妙绝”!再饮一巨觥酒。五米长卷,他从夜半三更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太阳升起。

验画完毕,是元代宫廷复本无疑。来使赶忙奉上黄金百两酬谢,而张叔珮却分文不受,还将一干人马招待周全后礼送出庄。拿到画后,李总督无比欢喜,又增加了一倍的酬金送来铜梁。但是张叔珮仍然坚持分文不受,说是父亲早有垂训,不可违背。县令米万钟也是一个通达之人,也不强求,就以李总督的名义在县城里大开筵席,请来张府上下数百族人一起把酒言欢,尽兴而归。

米县令与张叔珮也因这次“购画”事件结为了忘年之交。在之后的交往中,米万钟终于知道了,张家将名画拱手相让,分文不取的因由。

原来,张佳胤临终前曾专门为《清明上河图》这个世传第二本,手书垂训一则告诫后人:“此图颇为世鉴赏,后凡宦吾土及达官贵人有求者即与之,勿吝!”张佳胤洞察世态,提前十几年就对身后之事进行了预测并提出应对之策,这里面所包含的“完名让人”的胸怀和“远害全身”的智慧值得后世永远铭记。而张叔珮不以夜光弹鹊的贪念而违背父亲遗训,其纯孝与见识同样令人钦佩。

《剪桐载笔》是山东人王象晋所著,王象晋曾任河南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并无在四川从政的经历。那他又是如何得知发生在川渝地区的这桩趣闻的呢?原来,王象晋的兄长王象乾与李化龙共事多年。李化龙任总督时,王象乾任四川巡抚,李化龙丁忧回乡后,也是由王象乾继任总督。由此可知,王象晋所撰故事的来源极有可能就是他的兄长王象乾,甚至是李化龙本人。在《张襄宪公远虑传》的结尾,王象晋发了一大通感慨,盛赞张佳胤,谓:“公之精神如宇内元气周流布达,无几微之不贯也……人能淡然寡营,岂唯保身完名,抑亦远害贻谋之要也!”

尤为难得的是,如《清明上河图》世传第二本这样的故事,并不止一次发生在铜梁这位豁达的前贤身上。在张佳胤所著《居来山房集》中,收录有一篇百余字的短文《遗照月和尚大士像引》。文中记载了佳胤公与另一幅稀世古画的故事。

金陵殷宗伯家藏吴道子大士像一轴,余殊爱之,遂举以授余,持归山中,礼奉数年。六赢山僧照月心爱余此像,不敢请,居间季子玺临之。余闻而笑曰:“月之欲得于余,与余之欲得于殷,爱心一也。始而殷以爱得,卒不爱而以爱偿,余又焉能堕爱障哉!”因归诸月。不知月亦复如是否也?

《居来先生集·遗照月和尚大士像引》


张佳胤文中大意是:自己得长辈赠送一轴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大士像,非常喜爱,一直珍藏家中。六赢山的照月和尚得见此轴后,也十分喜爱。但他知道此画贵重,连借阅都不敢开口,只好拜托张佳胤的三儿子张叔玺代为临摹一幅。张佳胤得知此事后,觉得照月和尚对这幅画的喜爱和自己是一样的,自己不能“堕于爱障”,应该把对这幅画的爱传递下去,因而直接把这幅价值连城的古画赠给了照月和尚。赠画之际,张佳胤希望照月和尚也能像他一样,把这幅画再传给后来的爱画之人。

“完名让人”不只体现在珍奇之物不独享,更是一种成人之美的品行,这在张佳胤的一生中表现尤其突出。朋友卢楠落魄病逝,张佳胤为其组织收集生前文稿,出资刻印《蠛蠓集》五卷传世。张佳胤在担任浙江抚巡期间,还整理重刻了濒临失传的闽越地方志——汉代袁康撰写的《越绝书》。在回乡为父母守孝期间又整理重刻了巴渝地区最为重要的古代地方志——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

 “完名让人”和“远害全身”,一个是讲君子要成人之美,一个是讲君子要远离祸害保全自身,看似没有关系却又互为因果。好东西你独自占了,不让些与人,自然要引人妒忌,祸害自然就来了。张佳胤的后人也继承了张佳胤“完名让人、远害全身”的思想,注重分享,广结善缘。明末乱世时,四川兵匪横行,狼烟四起。经过各种武装、各种势力抢掠杀戮之后,几乎是十室九空,哀鸿遍野。而张氏家族因为“完名让人”所结交的各路朋友,提前得到了兵祸消息,提前周知亲戚朋友一起相约相扶撤离到了贵州遵义、梓潼等地的崇山峻岭中安家落户,得以“远害全身”,避开兵燹之祸。

宋本《清明上河图》

元本《清明上河图》

明本《清明上河图》


时至今日,入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清明上河图》约有数十种之多,除北京故宫博物馆的藏本被大多数专家认定为北宋张择端真本以外,其它藏本大多为后世仿作,这里面是否有张佳胤曾经收藏过的“世传第二本”,却已无从得知。不过,目前尚未看到报道称哪种《清明上河图》上有张佳胤的题跋或是收藏印。由此推想,这卷“世传第二本”可能仍在历史的波谲云诡中浮沉。

正如张佳胤诗中所言“英雄心事无今古,神物风云各有时”,真正的艺术珍宝瀚海难没,真正高明的智慧与世同存。如今,很多铜梁人甚至都不知道明朝历史上还有如此一位智珠在手的同乡大贤,但他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明史》《智囊》《剪桐载笔》等史书传记中。近年来,笔者欣喜地发现,有的地方中小学生语文课本上摘选了《明史·张佳胤传》,有的地方公务员读本上有了张佳胤气定神闲智擒巨盗的故事。真心期盼,张佳胤这位铜梁乡贤的故事有更多人知晓,张佳胤“完名让人远害全身”的气度和智慧能从张氏家族的垂训中扩散开来,从铜梁巴岳山下的这座芙蓉山庄里扩散开来,在中华民族的泱泱气度和灏灏智慧中闪耀光华。


注:

①欵叚:通“款假”,意即悠闲缓慢地骑着马。



专题|每日一歌

专题|川渝探探

专题 | 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重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专题|“贯彻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铜梁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