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阅享铜梁】与龙共舞 此生之幸

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07-16 16:00

与龙共舞 此生之幸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黄廷炎

◎赵武强


仲春,明媚的阳光洒落窗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靠坐在沙发上。老人戴着老花眼镜,反复看着舞龙训练视频,手上还比划着穿插繁复的招式,嘴里哼唱着铿锵顿挫的音乐。他,就是铜梁区鼎鼎有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廷炎。

黄廷炎指导学生舞龙。 (王加智 摄)

“今年81岁了,儿孙都劝我彻底丢下‘教练’的活儿,安心颐养天年。这门从事了将近70年的手艺早已融入了我的血液,哪里割舍得开呀。我给儿孙们说,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把舞龙技艺传承下去。”黄廷炎递过来一杯水,淡定地说。


◆古城里的龙舞迷


1941年,黄廷炎出生在铜梁县安居乡(今铜梁区安居镇)飞凤山下。自打他记事起,家门旁边的老码头坝子,就是各大帮派行会重要节庆的龙舞表演场地。

安居是三县交界的水陆码头,曾先后作为赤水县和安居县的县城。解放前,这里管好几个乡,热闹得很。那时候,码头上经常有龙舞表演。新春耍龙灯拜年,干旱求雨舞黄荆龙,庆祝丰收舞稻草龙……凡红白喜事都要舞龙,没有龙具的时候抄起板凳舞起来就是板凳龙。那时安居街上居住有两三万人,街面商业繁盛,两江舟船蚁聚。每到舞龙时节,街头巷尾人山人海。“我们细娃钻进人群里看热闹,那热闹的场面看起来过瘾得很,许多时候忘了回家吃饭。我生性活泼好动,从小就喜欢跟着比划,学习舞龙人的一招一式。11岁时,我就拜安居的老艺人陈绍安为师学习舞彩龙、打锣鼓。没有师傅陈绍安的教导,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谈起少年时那段与龙相伴的岁月,已届耄耋之年的黄廷炎仍感慨万千。

1955年,当时的铜梁县川剧团招演员。邻居去面试,让黄廷炎陪“杀场”。关键时刻,邻居一紧张露了怯,不敢张口。站在旁边看的黄廷炎急了,一段戏文张口就来,吐词清楚、有板有眼。结果,正牌应试的落选了,陪“杀场”的选上了。当时还未满14岁的黄廷炎,就作为“娃娃生”被特招进了铜梁县川剧团。

黄廷炎说,进川剧团后,他先是跟川剧老艺人学打锣鼓。打锣鼓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很有些名堂,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都表达不同的意境和情绪。后来,他登台演戏,先是演“娃娃生”,长大后就演武生,30多岁开始做剧团的编导,接触到了川剧的场景布置、人物造型等方方面面。而这些经历却在无意间为他开创舞龙事业打下了基础。

黄廷炎正在为龙舞伴奏。 (周忠文 摄)


◆恢复龙舞露身手


20世纪70年代,黄廷炎在川剧团担任新学员教学工作和武戏导演。到了80年代初,铜梁恢复春节玩龙活动后,他才重新拾起龙把,开启了自己与龙共舞的人生。1988年,北京举办国际旅游年龙舞大赛,铜梁龙代表四川省参赛。身怀舞龙绝技的黄廷炎主动请缨,被确定为导演,负责参赛大蠕龙节目的动作编排和训练。

铜梁龙要力压群雄,必须守正创新。黄廷炎多次拜访铜梁的老艺人,请他们回忆解放前的龙舞套路,并虚心听取重庆市群众艺术馆的舞蹈家胡静和谢媛的意见,对传统龙舞套路进行全新创编。经过反复琢磨,他决定在传统龙舞的亮相、翻花、之字拐等几个简单动作基础上加入戏曲功架、武功把子以及故事情节,不断丰富完善大蠕龙舞的表演形式。他还借鉴神话题材的戏曲剧本,将龙拟人化,设计出“龙出宫”“龙冲浪”“龙戏珠”“快游龙”“慢游龙”“单侧快舞”“螺丝扭”“霸王鞭”“舞天花”“叠宝塔”“大回宫”等20余个全新的动作套路,再辅以川剧的吹打音乐渲染情绪氛围。这样,整个龙舞套路就从之前简单的龙舞巡游,摇身一变,成了一台气势磅礴的精彩演出。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在全国第一次舞龙比赛上获得佳绩,黄廷炎带领一帮年轻队员,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

“那些日子,比坐月子还难受。晚上做梦都梦到在演出。我作为编导深感责任重大,生怕一个动作不到位、一个套路不合节奏,把比赛搞砸了,我们只有在训练中反复改进、在改进中提升。大家铆足一股劲,要把最好的精神状态、最娴熟的表演技能、最完美的艺术形式呈现给观众,不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说到当年训练的情景,黄廷炎不禁激动起来。

3个月后,北京国际旅游年龙舞大赛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那一次,黄廷炎既是教练也是参赛选手,由他亲自执掌龙珠。龙珠手是龙舞队伍的核心人物,如同乐队的指挥,事关表演的成败。赛场上,黄廷炎全神贯注地演绎着每一个动作,引领龙头、带动龙身、呼应龙尾,精准完成了全套动作。铜梁大龙舞以几乎完美的表演,让每一位评委都打出了最高分。最终,《蠕龙戏珠》龙舞在全国16支龙舞队的参赛节目中脱颖而出,夺得了铜梁龙舞历史上第一个国际龙舞大赛冠军。

 北京国际旅游年龙舞大赛第一名奖杯(资料照片)。


◆铜梁诞生竞技龙


1991年,铜梁舞龙队参加重庆市民间舞蹈大赛,《二龙戏珠》独获特等奖。同年秋,铜梁舞龙队参加沈阳国际秧歌节,荣获优胜(一等)奖。

1993年底,原国家体委决定把舞龙纳入民族体育竞技项目。于是,向全国龙舞基础较好的沿海地区征集标准道具和标准套路。国家体委群体司司长邱玉才到重庆铜梁西泉游泳基地检查工作时,得知铜梁龙的情况后非常高兴,特别邀请铜梁代表列席即将在厦门鼓浪屿召开的专题研讨会。

接到正式会议通知后,县里紧急组织力量准备龙灯照片、舞龙录像带和文字资料。时任铜梁县体委主任陈世新和文化馆长杨建国参加了在厦门鼓浪屿的专题研讨会。会上,本来只是列席会议的铜梁代表因为方案完备、套路成熟而大放异彩。会上决定,由上海和重庆铜梁分别拟制一套详尽方案,然后从中选定国家规范。

“这之前,铜梁龙舞已先后在上海、福州和北京颐和园比赛取得三连冠的好成绩,声名大振。国家体委基于这个情况,把铜梁纳入了征集标准套路的候选名单。”黄廷炎回忆说。

黄廷炎的本职工作是川剧团的编导,按理说和这件事并不相关。但出于对龙舞的热爱,他便主动请缨,承担下了套路编制工作。经过黄廷炎、杨建国、陈世新、周可吉和舞龙队员们的精心创编,在铜梁传统龙舞与川剧武戏、杂技等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横八字、连环套、飞龙追珠、金龙抱柱等30多个规范动作,形成了一套独具铜梁特色的龙舞套路。

1994年3月,方案终审,由铜梁编制的《舞龙竞技规定动作规范》经过全国体育界专家的反复研讨、评选,最终胜出,得到原国家体委认可,被确定为第一套全国施行的正式舞龙竞技规定动作。铜梁研制的长20米、由10人玩舞的小蠕龙,也被确定为国家竞技舞龙比赛专用标准龙具。

从此,一个崭新的龙舞品种——竞技龙,就在铜梁这方土地诞生了。

1994年5月,铜梁舞龙队在福州举办的全国首次舞龙邀请赛上获得19.05的最高分,一举夺冠,为铜梁龙舞的历史再次书写出光辉的一页。


◆献艺国庆挑重担


1999年,黄廷炎接到一个特殊任务——担任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天安门庆典的群众游行龙舞方阵总编导和现场执行总指挥。

得到消息后,黄廷炎很是兴奋。但兴奋之余,压力袭来。

龙舞方阵被要求在一个仅长60米、宽50米的矩形中,表演时间为8分06秒,前后误差不能超过2秒。

这一指令性要求让黄廷炎始料未及:大蠕龙身长50米,加上2米的龙珠,拉伸后矩形前后仅剩4米的距离。况且,此次参演的是九条龙。在如此狭窄的空间如何能够挥洒自如?

“当时得知这一情况后,大家都犯了难。我们试排了3个月,仍然是毫无头绪。难不成就采用最简单的游园式——之字拐,走过去了事?那肯定不行!如果按照这样去表演,动作单一、套路死板,完全失去了中华龙翻江倒海般的气势。”回忆起当年创编这段套路的过程,黄廷炎的眼中依然闪耀着坚毅的神采。后来,黄廷炎就把自己“隔离”到远离闹市的巴岳山上,一个人反复构思、昼夜琢磨,终于拿出了一套初步的表演方案。

这套方案让国庆联欢晚会总导演梁力生眼前一亮,拍案叫好。为了让龙舞经过天安门的表演更加精彩,市里还派来了毕富纯、胡静、高兴、林富珊等舞蹈家参与龙舞的指导和改编。经过前前后后58次修改,表演动作和套路终于敲定。

出发前,领导来壮行,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黄老师,如果表演成功,为铜梁和重庆争了光,你是第一功臣,回来我用五粮液为你庆功。失败了,你可就是铜梁的罪人!”

“功臣”和“罪人”,从领导的轻言细语中,黄廷炎品出了肩上这副担子的分量。不为那杯庆功的美酒,就为着家乡父老的重托和期待,黄廷炎拼了,铜梁晋京舞龙大队的450名演职人员拼了!大家脊梁里顶着一股子龙乡人的底气和豪气,把铜梁龙舞成了实练审阅和实景彩排场上最为闪耀的风景。

国庆节当天,节目预备区内,龙舞方阵蓄势待发。指挥车上,黄廷炎牙关紧咬、虎目圆睁,千钧重担化为一道道汗水从指尖渗到了手中的红、绿、黄三色指挥旗上。

轮到龙舞方阵出场,三排重鼓、九条巨龙分为前四后五两组,前排4条前行10米然后回转,后排5条逶迤而进然后回转。这一进一退形成波浪式前进,大气磅礴生生不息,引得观礼台上欢声雷动。路过天安门前,九龙再变,呈三条一排奔走翻腾。舞龙汉子们的呐喊声响彻云霄,九条巨龙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这一刻,铜梁龙舞惊艳了世界!

“我当时在指挥车上,目睹了铜梁龙表演的壮观场面,听到雷鸣般的欢呼声、掌声,热泪刷刷刷往下掉,那高兴的心情简直无法形容。”黄廷炎说。

在当晚天安门前的龙凤呈祥烟火晚会上,两条各长100米的铜梁彩龙和牡丹方阵的精彩表演成为了全场的焦点。

一朝腾跃天下闻。在50周年国庆庆典上的一系列表演,真正让铜梁龙舞成为了一张享誉世界的名片。

2008年3月和2009年,黄廷炎被原国家文化部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被原国家文化部和原国家人力资源部联合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工作者。

继50周年国庆之后,铜梁龙舞又参加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70周年大典,参加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内重大庆典活动,还远赴美国、英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


◆龙舞技艺传四海


从艺近70年来,黄廷炎倾注一生精力传承发扬龙舞技艺,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黄廷炎家里,珍藏着他获得的在国家、省市编导或参演龙舞作品的几十上百个奖牌、证书和奖杯。国际旅游年龙舞大赛冠军、沈阳国际秧歌节最高表演奖——“优胜奖”、竞技龙“佐海杯”龙舞赛规定和自选套路表演冠军、全国首届舞龙大赛自选套路表演冠军和个人“最佳创编奖”、全国首届长城龙舞艺术节比赛第一名、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先进个人、“二龙戏珠”获原国家文化部第十届群星奖金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工作者……这些荣誉的背后无不饱含着黄廷炎的心血和汗水。

2017年至2018年度,黄廷炎再次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因为他在传承保护、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荣获重庆富民兴渝贡献奖。

黄廷炎荣获2017—2018年度重庆市富民兴渝贡献奖(资料图片)。


“这些年,国内众多省市的舞龙队进步很大,对铜梁龙形成挑战。我们必须不断创新、突破,特别是在竞技龙方面。”尽管获奖无数,黄廷炎对舞龙的钻研一直没有停止。

2017年,铜梁龙舞参加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由黄廷炎带领的主创团队准备了最为火爆激越的铜梁火龙去参赛。然而,组委会事前定下规矩,表演时不能打铁水。火龙离开了铁水钢花就没有了灵魂。这下可难住了老教头黄廷炎,怎么办?如果只是用冷烟花替代铁水,火龙表演缺少炽烈的氛围,效果将大打折扣。凭借对龙舞表演和川剧艺术的深刻理解,黄廷炎想出了一个妙招。在龙舞表演中加入川剧变脸和吐火绝技,并在龙嘴中安置喷吐彩烟和火焰的装置。如此一变,铜梁龙舞家族又多了一个烟花飞溅、火焰翻滚的新品种——焰火龙。初创出来的焰火龙,首次亮相就获得了全运会舞龙项目传统套路第二名。2021年,铜梁焰火龙再次登台献艺,一举夺得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主持人栗娜采访黄廷炎。 (赵兴明 摄)

2016年,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记住乡愁》栏目组来到铜梁拍摄。主持人栗娜对当时已经75岁的黄廷炎说,很多时候,我们的龙舞条件并不成熟,困难也很大,为什么您还是要一头扎进去呢?黄廷炎回答说:“担当就是这样一种状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一生痴迷龙舞艺术的黄廷炎仍然活跃在龙舞艺术的台前幕后,课堂上、训练场上处处都有他传道授业的身影。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黄廷炎的足迹遍及北京、上海等10多个省市,还多次走出国门指导教习舞龙技术,先后带出了龙舞弟子上万人。由他一手教出来的张明星、张顺生、黄文灿、张永江、梁志春、蔡明灿等得意弟子们,又带领着一茬又一茬的舞龙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今年,黄廷炎已81岁高龄,但他仍在为铜梁龙舞事业不倦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他说:“成为龙舞传承人是我此生之幸,我自己的微信名就叫‘腾飞中国龙’。只要我还走得动,我就要再多做一点事情,继续把舞龙技艺传承下去。”

【多勤联动 综合整治】铜梁:“多勤联动”提升城市文明形象!这场宣传入脑入心

铜梁大庙镇:可移动粮仓热销  让粮食颗粒归仓

铜梁东城街道:紧盯“风险点”,安全生产检查“不降温”!

铜梁:红十字志愿者有“爱心” 让群众有“医”靠!

铜梁区邮政公司:推进惠农合作 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