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铜梁巴岳山上的无声课堂:跨越八十六年的青春对话
青石阶蜿蜒而下,铜梁一中师生手捧鲜花,静静地立于巴岳山抗战遗址前。他们轻拂过碑文,拭去八十六载尘埃,仿佛怕惊扰了长眠的历史。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铜梁一中师生代表重返巴岳山抗战遗址——铜梁正谊校碑前,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纪念活动。
一段被草木掩埋的历史,在这一天重见天日。
历史回响,战火中的读书声
八十多年前,战火席卷中华大地。1938年至1943年,日军对重庆实施无差别战略轰炸,长达5年半的恐怖笼罩山城。
铜梁一中前身铜梁县私立正谊初中
1939年10月,铜梁一中前身——铜梁县私立正谊初中800余名师生和教职员工为躲避日军轰炸,被迫迁入巴岳山中的巴岳寺,在钟声古佛中坚持课业。
枪炮声中,琅琅书声未绝。
铜梁区博物馆原馆长叶作富向同学们讲述:“1984年,听到村民说这里有一块纪念的石碑,我和同事们找了很久,终于在山林间发现了它,那段历史才再次被人们了解……”
铜梁一中的历史底蕴令人动容。学校创建于1930年,前身为铜梁县立女子初级中学,是当地最早推行女中教育的学校。
在抗日战争那段关系到民族危亡的岁月里,铜梁一中的前身铜梁县私立正谊初中虽数次搬迁,但始终坚持办学,并充满浓厚的爱国氛围。据史料记载,学校在当时培养出了如杨思莱、陈邦云等一批优秀学子,他们奔赴延安,投身抗日救国大业,成为了杰出的抗日爱国志士。学习本领、强身健体、报效祖国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认同。
这种精神穿越时空,成为了今天铜梁一中人的共同基因。八十六年过去了,同样的青春,在不同的时代,回应着社会的呼唤。
青春共鸣,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铜梁一中的学生们整齐地站立在正谊校碑前,石碑上的刻字清晰可见。大家静静聆听老馆长的讲解,眼中充满追思和凝重。
高一学生雷湘怡表示,当了解到以前的学姐学长们在日军轰炸的危险环境下,依然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习时,内心充满了敬佩。“他们在战火纷飞中都能如此坚定地追求知识,而我们如今身处和平年代,拥有良好的学习条件,更应该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高二学生周航感慨道:“通过今天这堂特殊的历史课教育,我更加了解了抗战历史,明白了先辈们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的伟大事迹。铭记历史才能珍惜当下,我将传承红色基因、讲好英雄故事,践行‘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无声课堂,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
这次参加纪念活动的许多学生都是铜梁一中“青语青说”宣讲团成员。回到学校后,他们要把正谊校碑及其背后的故事讲给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听,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在烽火岁月中艰难求学的历史。
“当听到‘轰炸中坚持学习’的史实讲解时,学生眼中的敬畏与共鸣特别真切,这比单纯说教更能让历史‘活’起来。”看着学生们在这堂特殊的历史课上专注的神情,铜梁一中团委书记白静深有感触,“‘困境中求知’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生,让学生更能从‘抗战奋斗史’里懂家国不易,从而厚植家国情怀,把历史感悟转化为当下努力的精神动力。”
巴岳山上,青石阶蜿蜒依旧。
八十六年过去了,同样的青春,在不同的时代,回应着各自社会的呼唤。
当年的学子们在古寺中坚持学习,只为有一天能用自己的知识保家卫国;今天的少年们在遗址前肃立默哀,许下“强国有我”的誓言。
那段历史已然远去,但正谊校碑依然屹立在巴岳山上,默默讲述着抗战中师生们可歌可泣的坚守,穿越时空,回响不绝。此时,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现实。
记者 陈世芬
编辑 曾祚
审校 蒋国明
铜梁早健康
《归来》MV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
战火中传递电波,100岁抗战老兵佩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收看阅兵仪式,讲述烽火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