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铜融评论】有“电锯”了,莫还抱着你那“老手锯”不放

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07-20 16:47

回老家看见老爸在院子里锯干竹子。老手锯咯吱咯吱,汗珠子顺着皱纹往下淌,锯断一截得费老大劲。我说:“爸,我来试试用电锯锯吧!”他摆摆手:“不用,就这点活儿,慢慢弄,一上午就能搞完。”

 

我没听,拿出新买的电锯,照着说明书弄明白后,嗡嗡嗡一阵响,不到十分钟,老爸计划用手锯一上午的竹子,全成了整整齐齐的柴火段。老爸看着那堆柴火,愣了好一会儿,眼神里有点惊讶,有点茫然,最后摸了摸电锯手柄,啥也没说。但我知道,他心里的“老算盘”被打翻了。

 

这事儿让我突然想到了人工智能(AI),想起了用AI助手写东西这档子事。AI不正如一把智能“电锯”吗?

 

对于AI,有人是“不会用”或“不想用”。觉得还是自己吭哧吭哧“爬格子”踏实,哪怕慢点、累点,那是“真功夫”。好比守着那把老手锯,觉得电锯“太吵”、“太猛”,不像“正经”干活。

 

有人是“瞧不上”。看见别人用AI写,鼻子一哼:“那算什么本事?机器写的,没灵魂!” 这就好像我用电锯锯完了竹子,旁边有人撇嘴:“哼,投机取巧,不算真能耐!”

 

AI写作的道理,其实跟用电锯锯竹子一样透亮。

 

效率差距太大了!老爸用手锯吭哧一上午,我用电锯十分钟搞定。省下的时间,他能去地里给蔬菜浇水施肥,为果树修枝整形,或者就坐树荫下歇歇。写东西用AI辅助,把找资料、搭框架、改基础错误这些“力气活儿”交给它,省下的时间精力,咱干点别的啥不好?琢磨点更深的道理,写出更打动人心的句子,或者干脆多体验生活找灵感,哪个不比吭哧吭哧“锯木头”强?

 

工具就是帮人省力气的!咱老祖宗从刀刻石头到用毛笔,从用毛笔到用钢笔再到现在的用键盘输入,哪次换家伙事儿不是为了更方便、更省力、干得更好?AI这个新“笔杆子”,它也不是来抢你“饭碗”的,它就是想来搭把手,帮你把那些重复的、耗时间的“锯竹子”的活儿揽下来。它的目标是让你从“锯工”变成“设计师”和“工艺师”。

 

习惯不是铁栅栏。我老爸开始不用电锯,不是不知道它快,是“习惯”了,觉得“慢慢锯总能完”,累是累,但“踏实”。有些写东西的朋友,可能也认为写作就得是个辛苦的过程,好像不熬夜、不折腾掉几根头发,东西就不够“深刻”、不够“真”。这想法,得松松绑了。工具省了力气,不等于省了你的“心思”和“眼光”。电锯锯得快,但竹子要锯成啥样、柴火堆哪儿、省下的时间干点啥,不还得人拿主意?AI写得快,但写什么、为啥写、写成啥样才叫好,最后拍板的还得是你脑袋里那个“总指挥”。

 

新家伙总要换旧家伙。这不是谁好谁坏,是挡不住的大势。就像电锯淘汰手锯,键盘淘汰钢笔一样自然。老爸后来不仅总让我用电锯帮他锯竹木,还主动叫我教他使用电锯。他这是明白了,该放下手锯用电锯了。搞创作也一样,死抱着老法子,看不起新工具,那不是跟自个儿过不去吗?就像明明有汽车,非要走路去千里之外,精神可嘉,但图啥呢?

 

说到底,甭管是锯竹木的锯子,还是写文章的笔或者AI,工具就是工具。手锯、电锯、钢笔、键盘、AI,都是人手里的“家伙什儿”。

 

关键看人怎么使——会不会用?用得顺不顺手?能不能让工具把咱从“力气活”里解放出来?

 

省下的劲儿往哪使?这才是真本事!是把竹子编成更漂亮的篮子?是把省下的时间用来琢磨更精彩的故事、更犀利的观点?这才是“创作”真正发光的地方——你独一无二的眼光、你深刻的思考、你从生活里淬炼出的那点“真东西”。

 

所以啊,看见智能“电锯”(AI)在那儿,别急着摆手,也别撇嘴。拿起来,好好用。把省下来的“锯木头”的功夫,用在“雕花儿”上。用好新工具,琢磨点真正属于你的好东西出来,那才叫对得起这个飞跑的时代,也对得起咱自个儿那颗想创作的心。

 

文/草编犟人

编辑 曾祚

审校 蒋国明 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