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铜融评论】见物如晤,我们终将以这样的方式相见
每一个地方都有一颗秘密心脏,博物馆就是这颗心脏的容身之所。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全国多家博物馆门前排起长队,客流量又创历史新高。铜梁区博物馆自十多年前开办民俗展馆以来,今年又加入非遗项目重新布展,并在立夏日开展了非遗主题亲子活动,“五一”期间到馆约5340人次,今年以来到馆约143600人次。不到半年时间,居然有十几万人次走进一个区县级博物馆,聆听文物的心跳、回归精神的本源,震撼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这里,陈列着每个时代最华彩的部分,那些不能用文字表达的情感,那些有意无意留下的痕迹,那些消失的创造者和使用者,都以文物的形式留存,记录着他们参与世界的方式,愈久远愈真实。这里,是非恩怨功过情仇被安放一处,一眼千年,任君欣赏,凭君想象。文物不语,你已心潮澎湃。
英雄末路,凡夫有勇。从未思考过与历史关联的大多数,他们都只是走在自己的路上。走出“丝绸之路”的人不知这条路会被赋予一个这样柔软又刚烈的名字,大漠血泪,奔走贸易,不过是自家的选择和命运。秦兵马俑的唇边有匠人留下的指纹,时空坍缩,兵马俑不再是恢宏的“奇迹”,只是两千多年前祖先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他们不过刚转过身去,陶俑上余温尚存。这恰好印证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所言,匹夫亦有英雄本色。
与秦俑截然不同,有“小兵马俑”美誉的铜梁明代石刻仪仗俑玲珑精致,央视曾评价其“细致入微的艺术魅力可与秦俑媲美”。在明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张佳胤母亲沈氏墓穴出土的八人肩舆俑,由一块长41厘米、宽25厘米、高16厘米的石料镂空透雕而成。小小空间里,除了八抬大轿外,还有两名扶轿侍女,连最后一名轿夫鞋子掉了边走边提鞋的细节都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后世的每一次莞尔都是对过往平凡生活的致敬。
同根同源的人们在文明的脉络里找寻微妙又缥缈的联系。隔着时空遥相呼应的,除了有形的文物,还有相同的习俗。铜梁区博物馆的民俗文化展馆“烟火龙乡”就是当地人平实生活的印记。
“晴耕雨读”让农耕文化充满诗意和哲理。当熟悉的山间田野房舍农具铺陈眼前,仿佛看见哼着小调荷锄而归的邻里至亲,四时农事里藏着祖辈的深情,他们用汗水滋养每一寸土地。涪江水,吊脚楼,水里龙舟竞技,岸上龙舞飞扬,鼓点声声回荡,王翰林院“一门三进士,父子两翰林”的故事点亮无数代孩童眼里的光。走累了,展厅黄葛树下有“坝坝茶”,泡一碗今春采制刚退好火气的巴岳玉露,对坐摇着蒲扇的老者,相视一眼,竟热泪盈眶。是的,一尊铜像也知道你在想念谁。这就是家乡,是精神的故园。
五千年文明奔流,何处没有故乡的回响?一帧一物,一梁一柱,一板一眼,一蔬一味,链接的又岂止是铜梁人的共同情感和记忆?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历史不只是宏大的叙事,也是衣食住行的日常,是当下的烟火人生。过去、现在、未来在这里交汇,远去的他们就是现在的我们。
历史是今天的映照,今天是历史的回音。见物如晤,我们终将以这样的方式相见。
文/轻言
编辑 秦琬淇
审校 蒋国明
铜梁早健康
专题|每日一歌
专题|川渝探探
重庆铜梁:改革创新、乘势而上 干字当头、唯实争先 奋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厚生新能源重庆基地首线投产暨二期开工活动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