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铜融评论】名著“读不下去”,是经典太远还是我们太急?
刷短视频的手停不下来,翻开的名著却总也读不下去——这似乎成为当下许多年轻人的阅读写照。社交媒体上,“《战争与和平》看了三页就放弃”“《红楼梦》人物关系太复杂”等吐槽比比皆是。这种“名著焦虑”背后,是经典名著阅读面临的现实窘境。
我们为何读不下去名著?语言是第一道门槛。明清小说的文言白话夹杂,《尤利西斯》跳跃的叙事,无形中增加了阅读的难度。鲁迅笔下“竦身一摇”的用词,张爱玲文中“一袭华美的袍”的隐喻,都需要掩卷沉思细细品味。而在信息爆炸和快消文化盛行的社会,我们习惯了“一眼看懂”的碎片化阅读,而经典文学往往需要沉浸式地慢阅读,这种特性容易让缺乏耐心的读者望而却步。
时代背景是第二道鸿沟。理解《安娜·卡列尼娜》需要知道19世纪俄国的土地制度和贵族圈子的潜规则,读懂《阿Q正传》必须把握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背景。当年轻人对历史语境感到陌生,自然难以产生共鸣。
那么,这种阅读困境是否意味着经典正在失去价值?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给出否定答案:“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正在于它们能够超越特定时代,触及人类处境的永恒话题。
为了让经典焕发新生,社会各界正在探索多种实现途径。影视化改编是重要方式之一,从BBC制作的《傲慢与偏见》到李少红版《红楼梦》,视觉转化让经典获得更广泛传播。虽然“原著党”与“影视党”之争从未停歇,但优秀改编确实打开了通向经典的大门。
导读课程和共读社群提供了另一种可能。高校推出的“名著精读”慕课、各类读书的APP的阅读计划、经典讲解,豆瓣小组、微信读书圈等平台则构建互动空间,让艰深阅读变得更具社交性,也降低了大家阅读经典的门槛。
诚然,读书与思考,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特别是面对信息日益碎片化的冲击,我们更要学会保持专注与延迟的满足。“二十岁看宝黛吵架会发笑,三十岁看宝黛吵架会落泪。”读懂经典,需要光阴当注脚。年轻时读《老人与海》看到的是渔夫倒霉日记,经历人生低谷后方懂得“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的精神力量。
经典阅读,本就有“延迟”。“好读书,不求甚解。”与其强求字句通透,不如交给时光发酵,让阅读在春风化雨中浸润人生。当阅历与文字在命运拐点猝然相撞,那些蛰伏在经典中的深邃思想,终将在人生的某个时刻令你豁然开朗,成为照亮生命的精神之光。
文/溯言
编辑 秦琬淇
审校 蒋国明
铜梁早健康
专题|每日一歌
专题|川渝探探
感谢网友对铜梁融媒的支持
红岩忠魂“铁窗下的诗和理想”——江竹筠《到解放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