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铜梁“早健康”||【爱国卫生月·疾病预防】痛风发作才治疗?当心尿酸在体内“埋雷”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痛风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并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尽管如此,多数患者对痛风的认知仍显不足。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患者,在关节疼痛缓解后便停止治疗,结果几年后不仅关节肿痛发作频率增加,而且涉及的关节数量也在增多,所需服药时间延长,但治疗效果却日渐减弱。更有甚者,因反复使用抗炎止痛药物导致消化道出血。
此外,长期高尿酸血症还可能导致肾脏损害,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鉴于上述情况,加强对痛风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误区警示
痛风发作才治疗?
当心尿酸在体内“埋雷”!
常见误区:
多数痛风患者仅在关节红肿热痛时采取“止痛+短期降尿酸”治疗,一旦关节肿痛症状消失便自行停药,误认为“不痛=痊愈”,忽视无症状期的尿酸管理。
核心真相:
1、痛风关节炎缓解≠治疗终点:当痛风性关节炎发生时,尿酸已形成结晶沉积于关节及周围组织。此时治疗目标不仅是止痛和短期降尿酸,更需将血尿酸长期控制在比正常值更低的水平,才能逐步溶解沉积的尿酸晶体,真正实现“去病根”。
2、尿酸超标:不仅是关节的“刺客”,更是全身健康的“隐形杀手”:痛风仅是尿酸代谢异常的“冰山一角”,许多患者误以为只要关节不再疼痛,就意味着尿酸水平恢复正常了。
但实际上,即使在关节无疼痛的情况下,体内的尿酸水平仍可能居高不下。持续的高尿酸状态会导致更多的尿酸盐晶体沉积于关节,进而引起关节肿痛频繁发作,并且受影响的关节数量也会逐渐增加。
持续的高尿酸还会悄然侵蚀多个器官
尿酸结晶还可能沉积在肾脏、血管壁等部位,成为肾病、高血压及冠心病等病症的“隐形推手”。此外,它还能促进肝脏中脂肪的合成,抑制脂肪酸的氧化过程,从而加重脂肪肝的程度。
因此,即便在没有关节疼痛症状时,也应密切关注体内尿酸水平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治疗,改善长期预后。
降尿酸三部曲
饮食+运动+药物
科学管理远离并发症
1、饮食控制:降尿酸需“三避一增一减”,防复发更要管住嘴
饮食虽只占尿酸来源20%,却是防复发的关键,控制饮食可降低血尿酸10%-18%。
更重要的价值:不良饮食(如高果糖、高脂)会诱发炎症,增加痛风急性发作风险!
“三避”原则:远离三类饮食陷阱
避高嘌呤饮食:内脏、浓汤、部分海鲜等,减少尿酸生成。
避免炎症饮食:果糖饮料(如奶茶、果汁)促进尿酸合成;反式脂肪(油炸食品)和精制碳水(甜点)加剧炎症反应。
避免高热量饮食:高脂、高糖饮食是肥胖的“推手”,而肥胖者痛风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倍!
“一增”策略:优选抗炎降酸食物
低脂乳制品:牛奶中的酪蛋白可促进尿酸排泄。
深色蔬菜与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和抗氧化剂,抑制炎症因子释放。
樱桃/莓果:花青素抑制尿酸结晶沉积。
“一减” 减重增效:比单纯低嘌呤饮食更有效
肥胖者减重,比单纯低嘌呤饮食更利于尿酸下降,科学减重公式:低炎症饮食+规律运动,比极端节食更可持续。
2、科学运动:动得巧,尿酸跑
推荐运动:八段锦
避免误区:剧烈运动特别是无氧运动容易一过性升高尿酸,同时也容易诱发痛风发作。
3、药物与中药调理:科学用药+辨证施治,双管齐下控尿酸
西药治疗:精准降尿酸,但需长期管理风险因素
如别嘌呤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可快速降低尿酸,但也需警惕药物副作用,同时自行停药或减量易导致尿酸反弹、痛风复发!必须严格遵医嘱用药,切勿自行用药。
中药调理:整体辨证,降酸与护脏器并行
在急性期可辨证使用中药复方和中药膏(如肿意膏、金黄散等)改善关节肿痛;在缓解期可辨证使用中药复方、中药代茶饮等降尿酸同时抗炎减少痛风复发。
专家警示:中药需根据体质(湿热、痰瘀、脾虚等)辨证用药,错误用方可能加重病情!
长期管理
降尿酸是一场“持久战”
监测指标:对于需要降血尿酸的痛风患者,刚开始治疗时,需要每两周复查一次(检查尿酸、肾功能、肝功能),直到血尿酸值稳定在医生要求的安全范围内;药量调整到既能控制病情、副作用又最小的状态。达到这两个目标后,复查就不用那么频繁了,改为每1-3个月查一次即可。
治疗目标:血尿酸稳定在<360μmol/L(无痛风石)或<300μmol/L(有痛风石)。
降尿酸,防未病
赢回全身健康
痛风治疗不是止痛的“短跑”
而是护关节、护脏器的“马拉松”
从今天起
定期检测尿酸
坚持科学管理
让高尿酸无处藏身!
来源 铜梁区健康教育;编辑 陈绍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