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铜梁:创新构建治理体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生态美”与“百姓富”实现双向转化

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04-18 18:23

近年来,铜梁区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的重要抓手,锚定“巴渝风、山城韵、乡愁味”建设目标,创新构建治理体系,深入打好环境整治战役,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从黑臭水体治理到“四好农村路”建设,从农房风貌改造到垃圾分类全覆盖,铜梁区不仅让乡村生态重焕生机,更以“厕所革命”、积分制管理等创新举措推动文明习惯养成,绘就了一幅生态宜居、城乡融合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重塑乡村生态底色

让生态振兴支撑乡村振兴


晚春时节,在铜梁区侣俸镇水龙村,姚家堰塘两岸的植物郁郁葱葱。不时有白鹭从水面掠过,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然而,2024年7月以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模样。因周边住户散排生活污水、家禽粪污,加之农业面源污染进入水体等因素,导致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堰塘猛长浮萍,塘水成为了黑臭水体。



为有效整治黑臭水体,铜梁区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控源截污,为村里14户农户实施了厕改,并为11户建设了污水收集池,集中收集处理生活污水。同时,严格规范散养家禽为圈养,并建设了农业面源截污带,投放了多个垃圾箱、垃圾桶,防止污染物直接入水。另一方面,进行内源治理,对姚家堰塘实施垃圾清理、水面清漂清杂等工作,有效清除了水体中的“存量”污染物。此外,村里还种植水生植物实现污染隔离,美化环境的同时有效提升了水质。



在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清零工作时,铜梁区还全面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围龙镇龙苑村桂林河,由于水体上游四合场镇内雨污混接严重,污水混接进入雨水管网,最终统一流入一体化处理设备前段的收集池。然而混凝土收集池内部雨污混流、溢流管直通河道,造成污水处理设施及附属配套设施无法满足处理需求。


为此,铜梁区将桂林河水体周边雨污混流严重区域的雨污分流纳入穆家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统一进行实施,新建起污水管道、污水收集池修复等,从根本上截污控源。



除了实施“一水一策”黑臭水体整治工程,铜梁区还积极采取“城郊纳管、联村建站、散户三格式”治理模式,建成集中处理设施60座、人工湿地12处,铺设管网380公里,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73.3%。


实施乡村颜值提升工程

绘就宜居和美画卷


“设计图纸是免费领的。修建中,专家还经常来指导我们。”近日,在铜梁区土桥镇高桥村,村民曹琼看着基本完工的住房高兴地说道。



为切实提升乡村颜值,今年来,铜梁区推行“三免一奖”农房建设管理模式,免费提供标准化图集、免费订制个性化设计、免费培训工匠,构建起要素服务体系。同时,建立“一奖”激励机制,开展“金牌工匠”评选和“最美农房”评比,激活主体共建动能,整治农房风貌。截至目前,铜梁区已累计改造危房2.6万户,建设巴蜀美丽庭院1.4万户,入选全市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试点区。


“红砖白墙好风光,车水马龙人熙攘,家家户户心欢畅,奔小康;柏油公路通到村,入户道路户户通……”这是铜梁区南城街道西来村村民自编自唱的“三句半”《夸夸咱们西来村》。 “三句半”唱出了美丽乡村的巨变,也唱出了群众的幸福生活。



在铜梁,一条条“四好农村路”纵横交错,在绿水青山间蜿蜒延伸,点缀了乡村美景,铺就了村民的幸福路。近年来,铜梁区积极提档农村基础设施,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从2017年开始,铜梁区全域强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目前,全区已建成“四好农村公路”4180公里,实现村民小组通达率100%、入户路硬化率85%。同时,还构建起了城乡同质化供水、供电、通信网络,建成三级物流体系,基础设施配套水平跃居全市前列。


此外,铜梁区还持续推进空间净化,积极开展“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累计清理蓝棚顶119.5万㎡、废旧房屋3.4万宗、杂物堆4.6万处、田间废弃物3.3万处,序化管线“蜘蛛网”960公里,让乡村颜值更高。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发力

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为了让农村环境更加整洁美丽,铜梁区还完善迭代了垃圾网格化治理。每天早晚,庆隆镇冬笋村村民张德高都会驾驶三轮车,沿乡间公路收运沿途垃圾分类点的垃圾,并转运至镇里的集中收纳处理点。像他这样的垃圾收运人员,铜梁全区还有1022名。



铜梁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区构建“户分—村收—镇运—区处”全链条处理体系,设置分类投放点2358个、回收站点298个,配备专职收运队伍1022人,创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之以利、绳之以法”的“四以”工作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有效覆盖率达到100%。


厕所虽小,但关系着大民生,与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农村卫生环境息息相关。“以前的旱厕又臭又招蚊子,光线还不好。现在改造了干净又明亮,还有洗手池、淋浴头,生活更舒心了。”维新镇新堰村村民周帮英说。


周帮英家的厕所改造是铜梁区农村“厕所革命”工作的缩影。这不仅是关系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的重要民生工程,更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整体前进步伐。近年来,为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水平,铜梁区多措并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民生工程,持续把农村厕所改造作为民生大事来抓,全力为更多群众创造舒适整洁的“方便”环境,进一步满足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实施农村户厕改造以来,铜梁区推出了三格化粪池、纳管、沼气式等改厕方案,建立“户申请—村审核—镇验收—区复核”四级质量管控体系,组建28支技术指导队,培训工匠930余人次,累计改造户厕13.4万户、新建公厕326座,实现卫生厕所普及率95.85%、建制村公厕全覆盖。


此外,为实现环境长治久净,铜梁区还建立了习惯养成驱动机制,将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制定“垃圾入箱、柴草归位、畜禽进圈、瓜果上架、管线规整、厨卫整洁”等人居环境六项标准,以及“看不到乱排乱倒、看不到水体黑臭、看不到蚊虫滋生、看不到设施闲置、听不到村民怨言”农村污水治理五项标准,推行“一化两改三不见”整治要求,让文明习惯深入人心。



同时,还建立了示范引领驱动机制,率先探索推广“积分制”,建立区镇两级“拉练评比”机制,全市率先实现全域线上线下积分评比和兑换,全区12万农户主动参与积分,累计积分7631万分,基层治理参与度提升至95%以上。铜梁区的“积分制”经验还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广,成为乡村治理“铜梁实践”特色名片,推动群众从“被动整治”向“主动参与”转变。


对美丽乡村生态的执着追求,让铜梁区收获了累累硕果。近年来,铜梁区获评首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区,累计创建2个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市级示范镇、5个示范村。同时,依托生态环境优势,打造国家3A级旅游景区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西郊示范片获评重庆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改善带动村集体稳定增收,202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万元,成功获评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区,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双向转化。


记者 周承沂

编辑 曾祚

审校 蒋国明

铜梁早健康

专题|每日一歌

专题 |龙乡教育

专题|川渝探探

专栏 | 铜梁龙足球 为重庆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