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纪录片《铁窗诗社》编导手记:致敬“红岩”
经过层层审片会的严格审查,备受期待的三集文献纪录片《铁窗诗社——黎明前的诗和理想》今日起在重庆卫视播出。作为该片的编导之一,既深感欣慰又满怀期待。
回望大半年的创作历程,“痛并快乐”四字依然贴切,恰似“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个中滋味难以言表。
前年,由我担纲的纪录片《我的战友邱少云》在纪念抗美援朝停战协定签订70周年的特殊时刻,在重庆卫视和铜梁电视台黄金档播出,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但我也因为创作过度投入,身体透支严重,许久不能复原。2024年4月的一天,老师刘占国突然告诉我一个消息,说铜梁区融媒体中心马上启动红岩题材的纪录片《铁窗诗社》摄制工作,并诚邀我参与编导创作。创作机会常有,好的题材难寻。尽管身体状况未至最佳,我仍欣然应允加入创作团队。
第一次策划会是在2024年“五一”节前召开的,铜梁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赵兴明抛出了他的策划方案。会上,参与主创的7名同事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想法,原本设计的两集体量变成了三集,分别为《囚歌》《自白》和《心花》。当天,就进行了创作分工。
我领到了第一集的编导和撰稿工作,其他两集分别为吕国君、李慧敏和张欢欢、童世全几位同事担纲。同时,我还兼任了该片三集的情景搬演总导演。
接到任务那一刻,我内心充满了敬畏与忐忑。因为之前对红岩方面的题材了解甚少,我甚至未曾完整读过《红岩》这部小说,而关于渣滓洞、白公馆的记忆也早已模糊。为了尽快熟悉、掌握相关素材,接下来的3个月里,我集中在网上收集相关信息,不断从“孔夫子”旧书网购回《狱中斗争纪实》《红岩》《叶挺年谱》《热血铸丰碑》等书籍,每晚下班后便沉浸于书海之中。经过3个月的深入研读,我终于对渣滓洞和白公馆的历史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包括那些曾被关押在此的革命者如江竹筠、许建业、何雪松以及铜梁籍红岩先烈杨虞裳等人的故事。然而,尽管我已经掌握了丰富的资料,却仍然感到没有一个好的切入点,不知从哪里开始讲述这些沉痛的历史。
最初的设想是通过叶挺将军孙女叶莲参观蒋家院子来切入,但总觉得比较普通,不够吸引观众。为了充实《囚歌》这一集的人物刻画,我不断地在网络上搜寻着与渣滓洞监狱相关的每一个人物的资料。直到我意外发现一个名字,才让我眼前一亮。
杨俊生,今年99岁。作为新中国成立前曾关押在渣滓洞监狱唯一健在的革命者,他的故事让我感到十分兴奋。很快,我就与杨老取得了联系。一番电话后得知,他目前身体健康,且与我毕业于同一所高中,有校友缘分。
找到杨俊生,这为整个片子的创作打开了思路。片子以杨老重回渣滓洞缅怀狱友为由头,集中穿插他回忆在渣滓洞监狱开展的斗争,以及与江竹筠、许建业等革命者共同经历的艰难岁月,以他告慰在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中牺牲的英烈为结束,这条明线贯穿三集,架构起整个片子,成为现实和历史共鸣和交感的桥梁。
2024年7月,我带着摄制组在岳池县党史研究室的朋友陪同下,第一次到杨老家中采访,收集到许多渣滓洞狱中斗争的信息.但考虑到他年近百岁,我们未敢轻易提出让他重走渣滓洞的建议。随着创作的深入,铜梁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铁窗诗社》策划和总撰稿赵兴明认为:片中,我们对杨俊生这个人物挖掘还不够,还得设法让他重走一次渣滓洞,才会增加片子的真实性和厚重感。
为了实现这一创作目的,摄制创作团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的焦点是如何确保杨老安全抵达渣滓洞。如此高龄,他的身体能否承受旅途的劳累?
我通过电话与杨老联系,再次核实了解了他的身体状况。得知他每天仍能散步两公里后,我慎重地向他和他老伴征求意见,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在铜梁区中医院两位随行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在九九重阳节(2024年10月11日)这天重返渣滓洞缅怀狱友。
杨老感慨地回答道:“我这么多年一直梦想着能再回去看看。可惜年岁已高,身体大不如前。现在已很少有人愿意陪我踏上这段回忆之旅了。”
重访渣滓洞的旅途中,杨老满脸红光,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睹物思人,向我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狱中斗争细节。带着一位99岁的老人,高强度拍摄了大半天,也让我高度紧张,就像心悬巨石一般忐忑。直到下午3时把他送回广安市岳池县家中,我心中的这块巨石才得以放下。
集中采访之后,又经过了为期1个多月的文稿集中打磨,脚本终于成型。随后,繁重的情景搬演拍摄开始了。
在搬演拍摄过程中,为了突显本片的艺术特色,达到策划要求的诗歌吟诵设计,摄制组精心挑选铁窗诗社的扮演者,聘请了市内播音名家加盟吟诵,组建了60余人的演职队伍。为了增强代入感,摄制组专门搭建了100余平方米的黑箱,复制了一个与渣滓洞监狱一模一样的牢室。如此操作,已创下铜梁区融媒体中心纪录片创作规模之最。
作为本次的搬演总导演,我荣幸地邀请到了重庆申旦传媒公司董事长银庆勇先生,担任本次搬演总摄像师。他丰富的拍摄经验、高超的艺术素养和一丝不苟的作风,成为搬演拍摄成功的最大助力。6天的棚拍,每日不辞辛劳地工作逾10个小时,最终呈现出了专家和观众都认可的富有新意的诗意影像。
拍摄完成后,摄制组进入了后期攻坚阶段。半月拿出初片,初审后一周进入二审,又一周后接受铜梁区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审片,再一周后召开高规格专家审片。如此高强度的修改工作充满艰辛。作为主创团队的一员,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每迈出一小步都饱含着汗水与付出。
2024年12月12日,《铁窗诗社》看片会在天禧豪生大酒店如期举行,国家级、市级专家学者就来了20余人。大家在对本片进行了高度评价的同时,也指出不足与错漏。再次修改打磨后的片子最终在今年3月通过了重庆市重大历史题材审读领导小组和市委宣传部的终审,迎来了重庆卫视播出的高光时刻。
作为主创人员,我由衷地感谢铜梁区融媒体中心、该片策划兼总撰稿赵兴明、总导演刘占国再次给了我参与这次创作的机会,也感谢本片所有参与创作的兄弟姐妹艰辛付出,更要感谢校友杨俊生老人的精彩讲述,感谢首次来到重庆接受我们采访的叶莲女士及家人,感谢周志军先生及柏昱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红岩英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文/联席总编导 第一集《囚歌》编导撰稿 唐明兵
编辑 秦琬淇
审校 蒋国明
铜梁早健康
专题|每日一歌
专题|川渝探探
专题|网络中国节
重庆铜梁:扎实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 奋力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