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纪录片《铁窗诗社》编导手记:我们在挖“矿”

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22小时前

前两天收到消息,我们拍摄的三集文献纪录片《铁窗诗社——黎明前的诗和理想》将于清明期间在重庆卫视《中国故事》栏目播出。这个时间既有编播人员的特殊用意,也和我们去年清明节采访和拍摄在渣滓洞监狱关押过的唯一健在的老党员的时间相吻合。

 


片子拍了一年多。在孕育它的这一年里,我们更像是在挖“矿”,挖掘深锁在70多年前的黑牢里那些高贵、炽热的灵魂所孕育的宝藏。

 

在《铁窗诗社》的整个挖掘和拍摄中,先后有多位专家给予了我们鼓励,他们的话语惊人相似:《铁窗诗社》,难度太大!你们敢拍,勇气可嘉!

 

这话,我们深知其分量,更能感受得到其中的期待。

 

策划、拍摄之初,我们很是自信。因为,为拍摄这部纪录片,铜梁区融媒体中心、铜梁区电视艺术家协会调配了12位导演、摄像、剪辑等主创人员,还邀请了11位专业朗诵者,组织了近100位会员参演。这在我们所拍摄的纪录片历史中,阵容之强大,前所未有。

 

我们的团队挖掘功力是卓有成效的。在较短的时间内,第一集编导唐明兵挖出了曾经被关押在渣滓洞监狱中唯一健在的99岁老党员杨俊生;第二集编导吕国君和张欢欢挖出了《挺进报》负责人陈然的助手、96岁高龄的戴乐天;第三集编导童世全和李慧敏挖出了铁窗诗社成员之一刘振美的女儿、四川大学的80岁教授邓玲,挖出了红岩英烈的后代李继业。同时,我们还挖出了被营救出狱的周特生老人的后代和传人,以及叶挺将军的孙女叶莲等关键人物。


但进入拍摄季之后,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专家提醒我们的难度:


首先,90分钟的纪录片,投入巨大。区县的财政正处于过紧日子时期,虽然铜梁区委宣传部对这个项目给予来最大力度的支持,但也只能维持项目的启动。后续的拍摄创作,资金缺口较大。


其次,鉴于铁窗诗社特殊的背景,英烈们的诗作和“文虎章”等原件、图片、影视资料奇缺,有的英烈连照片都没有,这就需要我们用大量的演绎和制作道具来支撑片中的画面。为了节约资金,我们低价租用闲置厂房,请来同情和支持我们的演艺机构搭建影棚。我们没有实力邀请专业演员参与情景再现,只能邀请身边非专业演员来扮演。片中的演员有单位职工、协会会员,还有学院师生、售房部的经理,等等。因此,短短的一首诗,一般都要表演十次八次,最多的一位学生演了24次,才最终达到导演的要求。

 

同时,为了在创作形式上有所突破,让现实和英烈的理想、愿景相融合,更为了凸显铁窗下英烈灵魂的纯洁和高贵,我们专门邀请了重庆市广播电视局齐东、国家级播音指导倪选林、渝中区融媒体中心丁政义、重庆广播电台方军、重庆传媒职业学院王天琦和铜梁区相关单位、协会的播音朗诵专业人员共10多位为幕后的诗歌朗诵者,舞美化服道工作人员多达20余人。

 

几十人集中在影棚中拍摄,每天都是数万元的支出,让我们得心里直发慌发毛。

 

经费紧张,一时又难以到位,主创团队就借钱给制片,各个摄制组外出拍摄采访自己垫钱,目的只有一个:赶紧完成,争取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暨重庆解放75周年之际播出。

虽然意识形态审查周期超出了我们的预料,但是一切都在紧张的拍摄制作中过去了。借用英烈们诗歌的台词,表达一下此时的心情:


今天我们交片了,交片有什么稀罕?


我们真正的收获不仅仅是完成了我们巴心巴肠的一部作品,更大的收获是挖掘到了一群朋友,一群专家朋友。我们最大的收获,是挖掘到了一座丰富的宝藏。如果这座宝藏能为传承红岩精神、补我们的精神之钙发挥作用,能安慰那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英烈的在天之灵,我们愿,愿把纪录片工作室的楼底坐穿!


文/《铁窗诗社——黎明前的诗和理想》总导演 刘占国

编辑 何冬梅

审校 蒋国明

 

铜梁早健康

专题|每日一歌

专题|川渝探探

重庆铜梁:扎实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 奋力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

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 | 赋能民企 共“营”未来 铜梁 “入企一码通”把有求必应 无事不扰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