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铜梁:历经七十五载,西泉烈士陵园终获“身份证”
清明时节,松柏含翠。在铜梁区西泉烈士陵园,铜梁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莫紘轻抚着烈士张学庆的墓碑。一年前,这位牺牲于1950年剿匪战斗的烈士终于与亲人团聚。如今,这座安息着125名剿匪英烈的陵园,也完成了一场跨越四分之三个世纪的“确权”之路。
2024年4月,“宝贝回家”平台一则特殊的寻亲帖牵动人心。通过烈士寻亲团志愿者、铜梁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寻亲接力,最终确认烈士张学庆的信息与寻亲信息完全一致。时隔74年,烈士张学庆终于等到了他的亲人。陵园管理权属模糊的历史遗留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在帮烈士寻亲中,检察机关发现由于历史原因,陵园未办理不动产登记、未划定保护范围、未确定保护级别。英烈归家,怎能让他们的家‘无名无分’?”莫紘表示,他们向铜梁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出检察建议,并和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共同破解烈士陵园确权登记难题。同时,建议其积极履行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职责,加快办理西泉烈士陵园不动产登记、划定保护范围等手续,捍卫英雄烈士荣光。
让英烈归家,更要让忠魂“有证”。然而,陵园建设历经1989年、1999年、2013年三次改扩建,土地权属涉及多个历史时期,确权程序一时陷入僵局。
面对历史遗留难题,铜梁区检察机关牵头召开3场协调会。相关部门、当地政府群策群力,一场跨部门协作迅速展开。
翻开档案馆尘封的史料,红色记忆永不泯灭。1950年12月的作战日志中,一〇五团王团长手书“今日要猛打,对围攻土匪要死的不要活的”。1951年1月的阵亡名单上,王团长痛惜道“这些都是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老战士,牺牲在土匪手里太可惜了”。
穿梭于陵园的各个角落,历史脉络逐渐清晰。区规划自然资源局测量队扛着仪器,测量3次改扩建用地,并与国土数据库进行比对;当地政府组织老村民指认原始墓区边界;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根据墓碑信息核实比对烈士档案,为更多英烈找到“回家路”。
2025年2月,作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铜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西泉烈士陵园取得不动产权证书。跨越七十五载,烈士陵园终于获得了“身份证”。
“让忠魂‘有证’,让英烈归家。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强协作,为更多英烈找到‘回家路’。”莫紘说。
记者 唐龙海
编辑 曾祚
审校 蒋国明
铜梁早健康
专题|每日一歌
专题|川渝探探
专题|公益宣传
重庆铜梁:提速推进项目建设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以高质量项目建设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