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置 : 铜梁网 > 新闻详情
【铜融评论】“内卷”何以成了“躺平”的遮羞布?
近年来,“内卷”一词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成为描述社会竞争激烈、资源有限背景下,个体努力却难以突破困境的热词。从职场到教育,从生活到社交,“内卷”似乎无处不在,成为许多人解释自身压力和焦虑的“万能钥匙”。随着“内卷”概念的泛化,一些人开始将其作为“躺平”的借口,甚至将其视为逃避责任、放弃努力的遮羞布。
“内卷”一词最初由美国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从艺术角度提出,形容装饰艺术单调复杂、缺乏创新,如哥特式建筑。1963年,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将其引入社会生活领域,定义为“某文化达到最终形态后无法稳定或转变,只能内部复杂化”。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在1985年将“内卷”引入中文,用于描述传统农业因人多地少导致边际生产率下降的现象。
“内卷”的本意是“向内演化”。后来延展到描述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达到某种形态后,难以突破自身限制,只能在内部不断复杂化和精细化,却无法实现质的飞跃的现象。但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内卷”作为一种现象,蔓延到了各行各业乃至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的状态。如在教育领域,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参加补习班,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分数线的水涨船高,个人能力没有脱颖而出;在职场,员工无效加班消耗了创造力,却未能增强竞争力。
“内卷”现象的蔓延,使许多人陷入无意义的竞争,导致身心都疲惫不堪。于是,面对看似无解的竞争压力,一些人选择“躺平”——放弃追求更高目标,仅以最低限度的努力维持现状。这种选择本身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的人生。然而,问题在于,一些人将“内卷”作为“躺平”的借口,认为不管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索性放弃努力。更有甚者,将本应付出的努力也视为“内卷”,看到他人优秀且努力,便以“太卷”来评价,甚至将自己的不作为归咎于外部环境因素。这种心态不仅逃避了个人责任,也忽视了自身努力的价值。
“内卷”不应成为逃避努力的借口,“躺平”的本质是懒惰。这种行为是对自身责任的逃避,是对能力不足和缺乏目标的现实的一种回避。以“内卷”为名逃避压力,也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精神上的自我麻醉罢了。
这种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人陷入更加消极的状态。选择躺平的人,往往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和目标,放弃了追求梦想的权利,满足于现状得过且过。这种安逸只是暂时的。从长远来看,它将导致个人能力的退化和人生价值的缺失,最终被社会淘汰。
将“内卷”等同于“努力无用”,实际上是对“内卷”概念的误读。“内卷”并不意味着努力本身没有价值,而是指在资源有限、竞争机制不合理的环境下,个体的努力可能被低效消耗。真正的解决之道,并非放弃努力,而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竞争机制,打破内卷的恶性循环。事实上,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竞争和压力,关键在于如何应对。努力本身并非“内卷”的罪魁祸首,关键在于努力的方向和方式。与其盲目跟风、陷入无效竞争,不如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差异化发展。
人生就如同一段旅程,只有在不断前行中才能领略到不同的风景,收获成长与进步。如果一味地躺平,我们将会错过生命中许多宝贵的机会,留下无尽的遗憾。
面对“内卷”,我们既不能盲目焦虑,也不能消极逃避,而应以更加理性、科学和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勇敢地承担责任,努力拼搏。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从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能因一时的问题而停下脚步,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你在努力拼搏中,终将会发现自己的无限可能。
当然,成功也并非只有一种定义,生活的意义也不应局限于物质层面的竞争。鼓励创新、尊重个性、倡导多元价值观,才能让更多人摆脱“内卷”的焦虑,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从而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文 溯言
编辑 曾祚
审校 蒋国明
铜梁早健康
专题|每日一歌
专题|川渝探探
《重庆新闻联播》报道 铜梁:赏花正当时 “春日经济”活力旺
重庆铜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加快建设民营经济集聚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