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不少市民忙着灌香肠、熏腊肉。闻着诱人的腊香味,看着馋人的年货,大家都知道,年关近了。
说起过年,不少人脑海里会浮现儿时“过年”的场景——一家人聚在一起贴对联,剪福字;一起放烟花,守岁;一起热闹看舞狮、舞龙,拜年……如今说起过年,好像少了些节日的文化味道,更多的是放假调休、景区拥堵、高速免费、吃喝玩乐之类的信息。大家都感慨“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就像现在都在置办年货,但那仅是个习惯。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似乎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逐渐淡化。
笔者认为,传统节日“变味儿”,其重要原因是仪式感的缺失。从家家户户拜大年到手机微信发红包,从除夕夜吃团圆饭到外出旅游过大年……由于传统节日在仪式上的慢慢淡化,它的精神内涵才逐渐被人遗忘。再加上商家对节日的市场化营销,更让人产生了疲劳与倦怠感。同时,由于对西方文化的猎奇和盲从心理也令传统节日逐渐被很多年轻人冷落。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笔者认为,要传承发扬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积淀,首先就要唤醒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仪式感”。民俗仪式不是形式,更不是文化糟粕,它是承载弘扬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只有对这些仪式怀有珍视和敬畏之心,才能在传统节日里唤起对亲人和故乡的情感,唤起人们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因此,用“仪式感”沿袭我们的传统佳节,才能让人们在休闲娱乐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才能传承、发扬好我们的“文化瑰宝”。 (文/随言)